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儒家文化 > 儒 学”的 一 体 多 面——关于“儒学复兴”之我

儒 学”的 一 体 多 面——关于“儒学复兴”之我

字号:T|T

 

“儒 学”的 一 体 多 面——关于“儒学复兴”之我

当代儒学 复兴 伦理建设 多元文明 文化 
 

 
听了台湾学者龚鹏程在凤凰TV《世纪大讲堂》所作《儒学复兴时代的隐忧》的讲演,感到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很深入,作为学理的思辨可以给听众有益的启发。我个人一直有些想法,耳闻目睹学界某些人对于儒学过分的推崇、或者不当的贬责,皆不敢苟同。“学术者天下之公,见解者人心之异”,个人一孔之见,特为公诸同仁。
窃以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主义、理论,不过是人们当时的一种较为系统的认识。当风云际会,某一学术思想乘势而兴,引领时代文化、学术的潮流数十年、或者数百年,此后就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自然地归于沉寂。因为任何一种认知,从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去,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利必有其弊,同样也就有其兴盛必有其衰落。当它兴盛的时候,自然澎湃于天下,成为学术的主流,吸引广大士人的心目,人言藉藉,著作如林,民众接受着它的陶冶,日用而不自知。当它衰落的时候,又有先进的士大夫因时而出,厌弃陈言,视传统的旧说为敝履,抨击万端,不遗余力,而另外提倡一种思想与学说。于是旧的思想认知逐渐走入了历史,成为历史学者们研讨的材料,积淀成为一种文化的传统,于是各种学术文化史便兴起了。
 
儒学本是先秦思想学说中的一种,《汉书·艺文志》说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它所关注的重点是人心教化与道德的提倡。儒家后来必然走向分化,也必然走向变异。汉代的经学已经不同于原始的孔孟儒学,宋明的理学又不同于汉代的经学,清代的乾嘉学术也不同于宋代的理学。至于近代的“新儒家”,其主张与传统的儒学更有着本质的区别。某一学说的开创者,完成了自己当代的使命,已经走入了历史的帷幕。后来者由于学术的研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那是他的自由。但是有何必要将几千年前的古人,拉出来大张挞伐、批倒批臭呢?
我猜测他们的本心,是要批判旧的学术传统,促进社会的进步。可是旧的学术传统在五四时期已经被打倒了,“文革”更是被彻底的斩断。“打到孔家店”、“批判孔老二”,不绝于耳。批判孔子思想、编造反孔故事、诋毁孔子精神、侮辱孔子人格,这样的书出版了无数种。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难道不应该深思而猛醒吗?
孔子本质上是一个教师,以教育学生为职业。他也编辑、整理古籍,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他是否“圣人”还可以讨论,但至少他不是一个坏人。他也并不代表什么奴隶主阶级、或者新兴的地主阶级,这些都是强加给他的。孔子代表的只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文明,在春秋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孔子的学说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去世于公元前479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要孔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发生的一切事情负责,是学术的荒诞。至于“文革”中将批林、批孔联系在一起,更是一场旷古未闻的滑稽闹剧。
直面现实,乃是学者的本份。辱骂、贬斥古人以邀名,绝非勇者的态度。
 
我也不认为现在是一个“儒学复兴”的时代。儒学关注的是人间的伦理规范,关注的是道德人格的培养,关注的是传统的礼乐文明,后来从中发展出“心性、义理”之学、“考据、文章”之学、乃至“章句、训诂”之学,这些都是属于人文的范畴。至于作为当代社会文明构成的政治(关于国体与政体)学说、法律思想、科学知识、人权观念等等,孔孟思想中或者只是隐约涉及,或者根本没有提到,后代的儒者也没有重要的补充。
儒学犹如一“体”,在它的伦理、人格、辞章、考据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表述,然而在政治方面它被后世所歪曲,在科学、法律等方面则是一片空白。
所以儒学注定不能成为当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它之所以被政治强权所压迫,被物质利益所绑架,被商业目的所炒作,最后弄得左右尴尬,受人嘲笑,绝非偶然。
 
儒学要保持自身的清白,他只能属于学术。
但是决不可轻视学术。梁启超在一百多年前说过:“天地间独一无二之大势力,何在乎?曰智慧而已矣,学术而已矣。”学术乃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一种“软实力”。
世界文明的格局中应该有儒学的一席之地,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里,儒学可以成为重要的一员。当今的世界,儒学可以而且应当承当的责任是:使人类伦理和谐有序,使文人的品格潇洒而有风骨,使人的精神纯粹而有光华,发扬中国文学的内在之美,在不断地吸纳其它文明的养分中充实自己。
学术并不能带来财富。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者持此种态度,才能得到儒学的真谛。
(转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d47f60100c0oq.html)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