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8年上半年三等奖黄俊贤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8年上半年三等奖黄俊贤

字号:T|T

《论语》印记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秘书班

  201610100244

 

阅读,是件很奇妙的事情。

与一本书从相遇到熟悉,是一场美丽的遇见。

如果这是一本经典之作,也许,更会是人生的陪伴和启迪。

 

初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依稀记得好像是9岁的生日,我第一次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房间,一个人小小的,呆在大大的房间里,那时候,我的房间只有一张小书桌,一张大大的高床,床底下空空的,我心想,这回捉迷藏不愁没地方躲了。

后来,我的房间不但没有变得更加的宽敞亮堂,反而,变得愈发的有点挤。随着我的升学,床底下放满了一箱箱用过的课本,买过的练习册,爱不释手的皮皮鲁系列。还有高高长长的两个大书柜住了进来,我只知道,里面全是爱读书的父亲的珍藏。

虽然我的语文成绩还不错,但是不得不说,对于中小学时上过的课文,我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象。只是隐约记得一些古诗词,古文典籍选录。是陌生而熟悉的。

《论语》,就是这样的陌生而熟悉的存在。这本流传千年的儒家典籍,陌生中有令人忍不住亲近的熟悉感。

课本的选篇大多摘录了“学而” “为政”两篇中的内容。那时候还小,不愿意理会读书要咬文嚼字,细细品味一类的道理,只是享受和小伙伴齐声朗读的欢乐。小时候读书,是不安分的,是单图快乐的,一边读,一边找着节奏,一边摇晃着脑袋,“学——————习之,不亦——乐乎?”。

 

相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读着乐归乐,听老师,听大人说这是先师孔圣人的言行记录,要向好的榜样学习。于是乎心里默默兜着这些话提点着自己。

夸张地来说,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四年级那年。

那年,我们班换了一位班主任,班里要选五个小班长,第一次当上了班里的小“头头”——副班长,开心得不得了,心想,这可是个“官儿”啊!

不过,“官”真不好当。班务不能马虎,学习上的大红花也不能落,更放不下和小伙伴去玩耍的心。日日纠结于种种,都快变成一个愁苦的“小大人”了。

愁归愁,心想不能总这样,就念叨开来:我为人谋做得如何?与朋友交得怎么样?学习的大红花有没有留住?一回想,老师们不但表扬,还给我买雪糕吃,小伙伴去玩都会喊上我,小红花也红艳艳的,这么一回想,各方面做得还行,又能无忧无虑地撒开了去玩。

一直到现在,这个反省的习惯一直陪伴着我,成了我的一种理所当然。每件事,每项工作过程中,结束后,我都问自己,尽职了没有,做好了没有,哪里做得不够还可以再继续改进;有要好的朋友,有没有辜负别人的信任与期待,有没有诚心待人;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当头,有没有做好学习的本分,知识有没有学扎实。

一次次的反省过后,思路清晰了,看到了自己的愚钝,愈发的谦逊,愈发地好学好问。

 

警醒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大一这年,记得最清楚的是四个字,君子务本。

刚入学时,带我们的辅导员是个很爱读书的老师,他带着我们晨读经典,带着我们开展各种读书分享活动。因此,有了机会,每天早上醒来,站在孔子广场上,沐浴着晨光,给自己和经典留出独处的时间。

我记得军训时,辅导员坐在场地边的凳子上和我们聊天,在没有说话的时候,老师总是念叨着“君子务本”四个字。

进入大学,看到了机会,也陷入了迷茫。锻炼的平台很多,很广阔,也很容易陷进去,盲目地一手抓,丢失初衷,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看到学校里,不止一个的学长学姐,向师弟师妹推销各类的产品、发各类的宣传单,我反问自己,什么是我想要的成长与独立。

在纠结于要像学长学姐们那样广开门路经济独立还是选择潜心学习时,我有幸遇到了素心老师,遇到了国学班。在国学班的学习浸润里,在素心老师以及同道们的行思录分享中,我渐渐咀嚼明白了何谓“务本”。

我第一次郑重地走进图书室,借阅《论语》。我想,就算是现在暂时读不懂,看一下,熟悉一下,让它陪着我也总是好的。我最终选择沉静下来,踏踏实实地走好大一学习生涯的每一步,修心修身修学,才能走好以后的路。

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努力争取到的宝贵的实习经历证明了,我选对了。

 

启迪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凭着一股踏实肯干的劲儿,和以往工作积累的经验,我通过了文化公司的面试,获得了到北京实习的机会。

20178月,这是我第一次踏上飞机,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我回来的时候,故友相聚,他们说,我好像变了一点,看起来,有点书生气了。

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有幸在书院近距离地和一位位博学多识的老先生们、教授们接触。印象最深的,是陈以鸿老先生给学员们答疑,亲眼目睹何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智者大家的坦然,对于知识学问的敬畏严谨。

有一次,一位学员似乎是问到了一个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记忆中老先生略思索了一会儿答道:“你这个问题我不是特别的清楚,我不能随便回答,我的所学也不足以回答上你的这个问题,我想你可以请教这方面的专家。”不仅如此,因为老先生年岁已高,有时学员们的提问听不大清楚,对于学员们在课上提到的问题,陈老先生要是还没听清楚,绝不轻易作答。对于回答过的提问,老先生觉得存疑拿捏不定的,总是在课后回去又琢磨一通,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把问题再拿出来一次,说得通透了,才开始进入下一个问题。

到了现在,对于为何数篇文选只记得这些儒家典籍中的摘录,我仿佛明白了一些。它们来源于生活,记载于书籍,但却在我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出现、运用于我的生活。其实我总在生活中回味和咀嚼,一切都吸收得自然,看似无痕,实则处处留有印记。求学之路,循序渐进。与《论语》的交集人生,不会停止。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

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

 

评价意见:说理有据,阐释内容较深刻且全面,有自己的想法。但有些内容可更扩展开来,望继续学习深入。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