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2016级
姓名:孙泽宇
学号:2016205922
联系方式:17685811767
1、仁坛、一、 902
对于仁,先哲孔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其的定义不同,但观其本而察之,皆爱与善者也。心存仁道,勿怀恶念,以一颗真诚向善的心去看待世间万象,对待身边人事,便可逐步向仁接近。为百姓服务的官员,以百姓之忧为忧,以百姓之乐为乐,便可谓之仁;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每一个行为个体,有博爱之心、泛爱之情,于内修德,于外修形,便可谓之仁。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一个人的仁德水平提高了,他身边的“仁气场”也会增大,不知不觉,仁义之人便会在他身边聚集,仁道便得以巩固和加强。
2、仁坛、八、398
仁道的践行有很多种方法。古之仁者,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其文而为后世法。孔子首先通过教育自己的门下弟子实行仁道,在让弟子们去推行仁道;其次孔子亲力亲为,通过游说诸侯,将自己的政治哲学传播到各个国家;还有就是通过著书立说,著作《论语》使其弟子根据听先生讲课时的笔记以及大家的记忆而总结出的一本儒家著作。
而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仔细阅读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著作,从字里行间体悟仁道,并将其精华实行于自己的平日生活当中去,使“仁”的思想获得新的生命。
3、仁坛、十、493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是为了和孟子的理论相同,以重其言;但是他又在孟子的理论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发挥,将前代孟子、朱熹、陆九渊等人的学说舍短取长,为自己的“良知”理论服务。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在人们的心中,人们不需要从外界进行探求;另外,“良知”观念人人都有,并非圣人所独具。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极大的突破首创作用,在前代“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禁锢下,个人的生命主体价值被压到最低,而阳明此理论包含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因素,强调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
4、仁坛、十一、230
“仁”是春秋时期产生的新的观念,仁者爱人。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就蕴含着“爱人”的思想。孔子把“仁”规定为“克己复礼”,主张按照周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仁”的思想来辅佐政治,让社会更加稳定地发展。孔子的仁是包罗万象,具有普遍价值的最高理念。仁的具体表现可以分成“恭、宽、信、敏、惠”五种。做到其中一种或几种未必成仁,若能成仁,则五种品德皆蕴含在心。
与“仁”相关的另一个概念就是“德”,在儒家思想中,“仁”、“德”二义是无法分割的,“德”具有崇尚文治,反对暴力的含义。“仁”、“德”一同构成了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
5、义坛、一、535
“义”是中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范畴,这个观点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后来孟子又对其进行了补充。儒家的义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从公、道德、责任。学界大多数认为“义”乃道义,和道德关系最密切,但我们应该从多重维度对“义”进行诠释。
一、从训诂学的角度理解“义”:义,宜也。这就说明“义”要求人们为人处世要处在一个适宜的状态:用适宜的方式,实现适宜的目的。
二、从文字学的角度理解,段玉裁注释道:“义,己之威义也。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从我,从羊。威仪出於己,故从我。”“义”在古文字中是会意字,由“我”、“羊”构成。“我”字代表一种具有锋利齿状的武器,又表示仪仗,“仪”代表高举着的旗帜;“羊”指祭祀时用的牲口,综合起来,其意义便是祭祀时为了表示信仰、崇拜的对象举起旗帜,献出祭祀的牺牲。
综上所述,学者对“义”的理解时应该多角度,全面地分析。
6、义坛、四、363
在优秀传统文化开始焕发新生的新时代,儒家“义”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义”可以为人们提供思想层面的引领,成为人们的价值目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古人的价值取向,可见“义”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重要的观念。它指引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一起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哪怕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二、“义”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制约和引导作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名言成为了从古至今无数人的价值准则,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义”对整个社会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全民族范围内培养一种积极的责任意识。
7、义坛、六、196
自古以来,义和利便是人们时常讨论的问题。古人往往对这两个方面的态度较为绝对化,有时甚至是片面化,似乎认为在“义”面前,“利”变不值一提。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看待这矛盾双方。二者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利”是“义”的根本前提,人们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便是利益的驱动,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有符合自己的切身利益,人们才会欣然接受它的存在;另一方面,“义”又是“利”的外在保障,一个人的行为只有符合“义”的限定和要求,才能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是逆势而动。二者是一个统一的关系,互相影响着对方的存在。
8、礼坛、五、417
儒家的“礼”,主要是古代君主政体衍生出的产物,官位大小清晰有序,这就不得不要求处在这一体系中的人有所分别。正所谓“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都体现出“礼”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这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道德和等级上的差别,别之所存,礼之所存也。其次,“礼”的主旨是敬让,即心中存有敬畏之心,因为一旦心中存有敬畏,展现在外的行为举止便会有所顾忌和收敛,违背道德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从而使得社会长期稳定,这也是古代之所以重视礼仪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9、智坛、九、269
“知行合一”的思想由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旨在阐述知识和行动的关系,类似如今我们所说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两种说法略有不同,主要差别在于实践的第一性问题。“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人不能只学习知识,要在有所获得之后付诸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更加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反作用。而现在的认识论更加强调知识等意识的来源是实践,实践先于认识的存在而存在,实践是第一性的,更加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另外,“知行合一”不仅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还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因为如果一个人知行合一,那么就说明他具有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品质,身边的朋友就会因此越来越多。
10、信坛、五、233
诚信,在《礼记》中就有所记载:“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诚信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处事方式。诚信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言语层面信守承诺。《说文解字》中记载:“人言为信”,从中可以看出,许慎认为“信”的最初含义是指人所说的话,当然“话”一定是要符合约束的,讲究一种社会契约精神。试想一个谎话连篇的人,事业也不会有所成功,也很难在社会立足。另一方面是指为人处世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人们不光要有一种社会契约精神,更要有一种求真精神。人类的思想史就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信”还有另一个读音“伸”,也就是说,在求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把正确的思想传播出去,伸张大义,用求真求实的精神去感化人们,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种求真务实的诚信氛围。
11、忠坛、七、207
“忠”由“中”和“心”组合而成,其意思大概是在心中保持一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过分地颔首低眉,也不无礼地颐指气使。有的学者认为古代儒生所讲的“忠”是一种盲目的忠,是一种不论是非标准,绝对顺从的忠,其实不然,儒生们的心中也有一杆标尺,当君主的政策顺遂民意,他们便竭尽全力效忠其主;如果认为君主的行为偏离道德,有暴力偏激的行为,便会积极进谏,若君主不予采纳则全身而退,不再效忠。看来“忠”的实行是有条件的,不是不加思考的。“忠”在古代具体表现为对君主的效忠,也含有一些爱国、奉献精神。
12、孝坛、十一、403
孝道作为一种传续千年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家庭。孝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孝,善事父母者。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孝是一个老人身边有一个小孩子,首先指的是有后代的延续,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新一代生命的延续也是孝道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有了后代,孝道才能更好地存在。其次,小孩子尽儿女之责,赡养父母亲人,在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这也是孝道最重要的一个外在表现。
新时期,我们不提倡古代所谓的“愚孝”,因为那是刻板、缺少人性的思想,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充满人性的孝道。不求感天动地,只需脚踏实地即可,将孝道真正地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13、廉坛、十五、135
“廉”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俭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很多人认为“廉洁”一词只和为官一方的官员有关,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廉洁,是指处在社会层面的全体成员都应该具备的精神,朴素和节俭是其主要的外在体现,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勤俭节约,不贪多不浪费,就可以称其是一个廉洁的人,与是否为官没有直接的联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对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因此更要求我们树立起廉洁的价值观,努力追求一种可持续的新型发展模式。新时期下,国家极其重视反腐倡廉的工作,更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重视节俭,反对贪污腐败的风气。
14、毅坛、一、290
“志”由“士”、“心”构成,士在古代有多种意义,其中一种是指社会官职中比较低级的一类,另一种是指士兵、军人。这两类人都有自己的志向,由于古代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低一级的官努力想往高一级的位置努力,一步一步提升官位,而这一过程就需要坚定自己的意志,目标明确,不断提高自己的业绩,努力为人民服务,待时机成熟,最终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当兵的人要怀有爱国之心,怀有报效国家之志,在沙场上为国杀敌,固守疆土。由此可见,“志”是在内心中坚守的一种驱动力,驱使着行为主体为了某一明确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15、和坛、七、96
“文以载道”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艺创作理论,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就有了“道”的影子,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说明那时候的文本就已经朝某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积极方向发展,其中蕴含世间善道。而到了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更是直接地提出了“文以载道”这一观点,使文本具有具有鲜明的政治化倾向。到了当代,像刘白羽等作家的散文创作,作家们认为散文应该反映我们社会的时代精神、人民精神、革命精神,积极宣传“文以载道”思想。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通过文本对人们进行优秀价值观的培育,从而过上长治久安、幸福稳定的生活。
评价:作者逻辑比较严密,关于中华文化有着身后的积淀,如果继续对传统经典进行研读,应该会有更大的进步。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