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应兴办古文中小学,为培养文学大师奠基

应兴办古文中小学,为培养文学大师奠基

字号:T|T
 
 
尊敬的先生:
您好!
非常感谢您的盛情邀请!
我准时来报到。届时,我夫人黄文艺陪同来武汉。如果不方便,她就另觅住处。(我敬请您在回复邮件里说一声)
我今寄来拙作一篇。如果不合格,我敬请您在回复邮件里及时告诉我。
致以崇高的敬礼!
 
童力群
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应兴办古文中小学,为培养文学大师奠基
童力群
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摘要:
     以刘绍棠发表代表作时的造诣、成就等为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44岁以下的文学家里还没有文学大师。20世纪上半叶众多的文学大师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少年时代的扎实深厚的文言基础。兴办古文小学、古文中学,可为培养21世纪文学大师奠基。应采取小班制与“外打进”等教学法。
 
关键词:
    中小学;古文;奠基;文学大师。
    
作者:
童力群(1951——),男,汉族,湖北大学中文系81届毕业生。
湖北省鄂州职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湖北省鄂州职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鄂州职业大学红楼梦研究所所长。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湖北省《水浒》学会理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刘世德先生)
 
1968年底参加工作(知青),先后任农民、工人、大学生、县广播局编辑、公社及区公所办公室副主任、中专教师、大学教师、大学之教研室主任及学报编辑及校报编辑及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国学、《红楼梦》、《三国志》及《三国演义》、《水浒传》、
          地方文化保护与开发。
 
 
地址:436000  鄂州职业大学管理学院
手机:18971992361
宅电:0711—3261719
电子邮箱:tonglq@126.com
 
 
 
一、目前44岁以下没有文学大师
     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没有文学大师的时代。
     这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的文学大师的称号,始自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而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均发表于1921年。因此,我们列举中国的文学大师,应从1921年算起。
    何谓“文学大师”?我以为应如此定义:在文学创作上有很深造诣、有巨大成就,在文学主流上有卓越贡献,被大家宗仰的人。
    何谓“文学主流”?从社会功能看,直面当时的社会,真实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疗救当时的社会,是文学的主流。从创作原则看,追求艺术真实是文学的主流。
    中国的文学大师有如下共同特征:
    一是大器早成。曹禺24岁发表《雷雨》。茅盾37岁发表《子夜》。鲁迅40岁发表《狂人日记》。
    二是有直面当时社会的勇气。
    三是语言风格鲜明。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与文学大师们相比,我们不是在这方面就是在那方面或多或少的有差距、有欠缺。
    周立波有非常丰富的经历。我们很难具备。
    柳青有长期扎根农村体验生活的吃苦精神。我们很难具备。
    赵树理少年时与民间文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很难具备。
    即使我们下苦功具备了丰富的经历,具备了厚实的民间文学素养、具备了吃苦精神,将发现有一项最难弥补的条件——深厚的文学基础,我们没有具备! 
    在文学基础中,又应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主,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否则,你就当不了文学家;即使一时当了文学家,也没有后劲,更别提成为文学大师了。
    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学特色的小说是乡土小说。刘绍棠是我国乡土文学的第三代元帅。
以“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为宗旨的刘绍棠,无疑是位文学大师。他发表成名作《青枝绿叶》时,只有16岁。他发表直面现实的《田野落霞》时,只有20岁。他发表代表作《蒲柳人家》时,已有44岁了。
刘绍棠说:“以独具特色的个性语言刻画人物的个性和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动态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是我从《红楼梦》中学来的。”从《论语》、《诗经》到《阅微草堂笔记》,他广泛的阅读了中国的古代文学著作。
     以刘绍棠的学识、勇气、造诣、成就、吃苦精神和影响力为标准,来衡量我国文坛的现状,在我国目前44岁以下的文学家里,有文学大师吗?
    答曰:没有!
    因此,为中国不久的未来培养文学大师,已成了当务之急。
 
二、没有扎实的文言教育就不会有中国的文学大师
    一个文学大师的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
    学校如何尽到教育的职责呢?
    表面看来,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是完备的:有小学、中学、大学,学生既学中文又学外文,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进入大学中文系深造,每年有许多中文硕士、中文博士毕业。然而,这些学生走向社会若干年后,(依目前44岁以下的文学家的状况看)没有产生一个文学大师。
    学校的教育,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呢?
    首先看文学大师们少年时的文学水平。
    “胡适从4岁起开始在家乡入塾读书,受过9年的旧式家塾教育,10岁以前就读完了《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见《中国名家读书法》第200页)
    郭沫若“他4岁开始读私塾,聪明好学,记忆力过人,7岁已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在8年私塾教育中,他白天读经书,晚间读诗书,广泛涉猎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见《中国名家读书法》第212页)
    当然,时代不同了,中小学生要学许多课程,这与百年前的少年儿童只修文学一门,是不可比的。但是,文学水平的急剧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正是不利于培养文学大师的要害所在!
《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3日第五版,登载了商友敬写的《文言教育应不偏不废》。该文写道:
“这几十年来,对中学的文言文教学研究得最透彻的,我以为是长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工作的张中行先生。”
“张中行先生对此也有明确的说法:‘熟悉中学情况的人都知道,高中毕业,能够‘初步阅读文言’的可以说绝无仅有,也就是说并没有学会。’”
“还有一种老师(也许是大多数)对文言教学望而生畏。为什么?他们高中毕业考大学是靠‘做题目’过关的,在大学的中文系,又靠‘做题目’毕了业;到了中学讲台上由于经典名著读得不多心里发毛,也想靠‘做题目’来把自己的学生送进大学,这恐怕不行。”
    可见,现行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不够成功的。
    以前的私塾教育,是否有可取之处呢?
    鲁迅18岁前全在私塾里读书,他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是在私塾里打下的。可见私塾教育之有效。特别是寿镜吾的教育,功不可没。
    著名文史家郑逸梅,将私塾教育的方法取名为“里打出”式。他说:“前人看重基本功,所以家长和老师互相督促子弟们阅读经典著作,诵千古名篇,务使含英咀华。从这时起,不容许浏览所谓的‘闲书‘,以免分散注意力,直至达文通理,才得涉猎稗史小说,有所遣兴。这种读书属于‘里打出’,(见《中国名家读书法》第245页。)
北京市特级教师韩军,在《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22日第五版发表了《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该文写道:
“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文言学习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的上空升起一片‘璀璨’的群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穆旦、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风流儒雅,他们学贯中西,鉴古知今。与其说他们是文学大师,不如说他们是运用白话语言的大师。”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都‘顿失光彩’、‘黯然失色’,再也没有出现灵动的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三、建议兴办古文中小学
为了培养21世纪的文学大师,我建议兴办古文小学、古文中学。
名称可以多种多样,但实质只能是一个——以学习古文古诗为主。起始阶段,这样的中小学不宜多,全国有百余所小学、百余所中学就够了。
    学生在这样的中小学里打下牢固的基础,将来通过大学教育而走向社会之后,少数人可成为文学大师,多数人则成为文学家、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们将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学功底比同事们深厚。
    我以为,古文小学、古文中学应采取小班制教学法。寿镜吾的私塾有12名学生。现在我们将此数扩大一倍,每班25名(单数,便于学生选举)。
    叫现代六岁的小孩背诵《诗经》,背不来就打手心,显然是过时的方法。
    郑逸梅得益于“外打进”式读书法。他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从饶有趣味性的稗史小说和时代气息很浓厚的散文入手,然后读清文及晚明小品,更上溯元曲、宋词、唐诗、汉文章,及《左传》、《离骚》、《诗经》、《尚书》也得研究一番。”(见《中国名家读书法》第245页。)
    我认为:古文中小学的教育,应采用“外打进”式。小学一年级从唐诗入手。加一些浅显的启蒙读本,然后从近到古,依次学习。到了高中二年级,可“杀个回马枪”,重温唐诗宋词及晚明小品,以便习作诗词和散文。
    总之,我坚信古文中小学定有成效。
 
    此番写作,从雷风行先生的大作里获益颇多,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雷风行。中国名家读书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2]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3] 王晓清。学者的师承与家派[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