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资讯 > 十八届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十八届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字号:T|T

十八届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吴和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继承我们党一贯好的做法,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

一、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凝聚团结包括华人内在的所有中国人的作用,以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第一,用“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把全体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

2012 11 29 日,习近平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深情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20133月,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梦这一最高共同理想是凝聚中国人民最强大的精神力量。2014327,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阐释了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关系,“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不但阐述了中国梦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中国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进一步强调了中国梦是自古至今激励和团结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求用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把全体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正如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指出的那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第二,用中华文明成果激发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和文化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而辉煌的文明成就。20121115习近平就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用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来点燃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从而构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2013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肯定了自豪感的作用,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求用这种强大的自豪感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2013317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第三,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鼓舞中国人民献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在中华民族几千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民族志士和爱国诗篇。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信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美丽的精神花朵。201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当看到一个孩子练书法时写到“精忠报国”,就说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我记到现在。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习近平时刻不忘呼唤和倡导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激励鼓舞中国人民献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20131021,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特别是针对任务艰巨的“中国梦”,2013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习近平和党中央极为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201422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其在新时代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受历史的局限,其中有很多思想观念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与当代价值观相背离。而其核心价值取向,如爱国爱民思想、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思想、诚实守信思想、互助互爱思想、见义勇为思想、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思想等,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重新确立的。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科学扬弃、为我所用,对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吸收,不断创新,使其在新时代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科学地扬弃,批判地继承

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党一贯的方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全面系统地认识,认真详细地研究,综合辩证的分析,科学准确地评价,做到区别对待,批判继承、发展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做到时代性和实践性、发展性和前瞻性的统一。2013124,习近平到曲阜参观考察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特别就如何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谈到,“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要求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传统文化,提炼蕴涵其中的精神和价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价值观相一致,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延续我们的历史文脉,为我们今天所用。

习近平认为古为今用的同时,要做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互为补充,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再次大放异彩。20133月,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在2013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到,“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特别是201466,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要落到不断创新和发展上来,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现实的需要,建设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201421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01422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宣扬展示,培养教育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大力宣传展示、培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1230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0138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真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

三、重视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发挥引领风尚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中国人自古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今天,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

第一,借助传统伦理道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强调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201311月考察曲阜孔庙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知廉耻、辨是非”思想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就如何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习近平在20133月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强调:“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并就如何借助传统伦理道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20131230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第二,借助传统哲学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非常看重传统哲学思想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20139月,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在201311月考察曲阜孔庙时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 就是我们传统哲学思想所关注的内容,也是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向上,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德精神的要求,向善,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的体现。

第三,借助传统思想精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习近平主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在很早前就提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除了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外,还要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尤其要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习近平还要求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的各种思想精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133月,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师生座谈时,习近平将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提醒青年,“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鼓励广大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扣好第一颗扣”。

十八届党中央和习近平等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付出了行动作出了表率。

 

作者简介:吴和平,中共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湖南省和平文化学院副院长,怀化学院客座教授,《党课》杂志专栏作者

通讯地址: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委党校              

联系电话:13974517076

邮箱:hnzjdxwhp@163.com            

QQ245620396  邮编:419100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