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2011年下半年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二等奖   张晓梅

2011年下半年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二等奖   张晓梅

字号:T|T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班级:08哲学班
姓名:学号:084020438
联系方式:13529410217
















1、仁的定义(仁) 
第 394 楼 


  [原创]
仁的最基本的定义就是“爱人”,是对人的爱护。我们应着重了解“人”所包含的范围。人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仁最初就是对自己的爱,是爱惜自己能生而为人,也是对为人机会的一种珍惜。试想,六道轮回中,我们入的是善道,并且有幸成为人,而不是饿鬼、畜生等,这难道不是幸运吗?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本人,爱惜自己,要加强自己在德性方面的修养,使自己在人格上能成“仁”。其次,就要求我们能把爱推己及人,把别人也当成另一个自己,加以爱护。简言之,仁包括两方面,一是向内的收缩,就表现在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上;二是向外的拓展,就是去关爱他人。 
关于什么是“仁”,孔子给颜渊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人们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使其符合礼制。换言之,行为符合当时的礼制就是仁。 
但是,行为要符合的礼制,并不一定得是社会上默认的准则,也可以是自己内心不妨碍其他人的想法。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套指导自己如何行动的准则,我们只要遵守我们内心的原则,并能在尊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顺心而为,那么这就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爱。这样做,也是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43:10编辑过]

2践行仁道(义)
第 116 楼 


  [原创]
践行仁道,必须从自己着手。需要我们努力去做,广泛地去学习,通过自我反思,使自己觉醒,不再处于麻木状态,先让自己去珍惜自己,爱自己,成为真正的人,也才能去爱身边的人,以至于众人。我们所要做的是对自身各种行为的扬弃,发现并改正不好的行为,继续发扬好的,不断进行螺旋式的上升,最终实行仁道。 
孔子曾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践行仁德,就是要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从而坚定志向,对于有关自己存在及价值的问题要多思考,只有做到了博学和多思,那么仁德也就实现。 
仁道的具体实践,就要求人们取得利益要通过正道,不妨害他人的利益。而处于逆境中,也不气馁,不妄自菲薄,要积极向上,对困境能有正确的认识,进而能泰然处之。此外,还要树立坚定的志向,给自己一个方向,使自己在仁道的实践过程中不会迷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41:38编辑过]

3、义的定义(义)
第 220 楼 


  [原创]
我觉得,“义”的定义就其实施的对象来说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作为个体的人在做事时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是针对个人修养而言的,是对自身行动的指导,是狭义的“义”。广义的“义”,是指君子所追寻的道义,就是君子对天下苍生生存与生活的关怀。
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正路”,可以理解为正确的道路,进而可以引申为正确的选择、正确的方向。对于个人修养而言的“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正义,就是指引人们正确行为的准则,是提高个体自身修养的一种合理的品性。而君子希望做的,大概如此:“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王制》君子心中装的是百姓,于是想充分利用上天所赐予的资源,因地制宜,为百姓谋福利。贤才良士得以重用,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则君子的道义也就实现了。
若狭义上的正义得以实现,则人人都有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来引导着自己的行为,社会上作为个体人的自身修养也会提高。若广义的道义实现,则贤才良士可以施展才能,百姓安乐祥和,可能会出现政通人和的繁荣景象。而正义的实现对于道义实现是有推进作用的,二者对于社会的和谐有积极作用。

4义利相依(义)
第 71 楼 


  [原创]

“义”,就是道德层面上对人们的行为起规范作用的准则,是想成为君子或圣人的人必须遵守与践行的规范,普通人具有了义的德行后,其行为就会表现出正义,能明辨是非。“利”是在物质需求层面而言的,是能满足人们各种物质需求的功利、利益。义与利看似是处于对立面的,但私利是可以用来促进道义传播的。虽然在有些人身上,他们满嘴道义,却是在打着道义的旗号来为自己谋私利,这对于道义的彰显是无益的。但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以实现百姓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自己利益的实现,道义也得以实现。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王制》对于践行大利若义的人来说,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诠释。他们物尽其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利益涉及的范围达到最大化,使社会上各阶层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样,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却是为道义的实现取得了物质基础。
目前,利益关系越来越明显,但我们也可以利用人们对利益追逐的欲望来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用“义”使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保持在一定程度内,从而使“义”成为人们追逐利的根本目的。于是,人们适度的欲望不仅能成就私利,还能推动道义的实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0 9:46:35编辑过]

5无义之害(义)
第 36 楼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正义,则偏私、不公正、狡诈就会统治着人们的行为,行为也就会变得不合理。整个社会不存在道义,则社会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们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和欲望,而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不择手段,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没有道义,可能会致使人将不人,国将不国的局面,也就是人被利欲支配,不能自主,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人;国家混乱无序,将会面临亡国。
孟子曾说:“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告子下》他说得很清楚,若没有了仁义,则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也没有忠、孝、悌,出现了情感的异化,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就是利益,而这样的国家势必走向灭亡,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认识了无义之害,就需要在自身中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使其趋于平衡。在今后的行为中掺入仁义的考虑,对利欲的追求保持适中状态,则就更能接近于真正的人,更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0 9:45:07编辑过]
6礼的原则(礼)
第 209 楼 


  [原创]
中华民族是个重礼义的民族,而礼义在日常行为中就表现为礼仪,也就是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礼义是礼的内在精神,而礼仪则是礼义的外在形式,是礼精神的外在流露,是对礼义的一种表达。我觉得礼仪没必要繁杂、奢华,只要内心是真诚的,也就继承了礼的精神,而礼仪则只是表达礼义的一种载体,是没必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关注的。换言之,若礼义是本,而礼仪相对的就是末,孰轻孰重,相信明眼人是能做出取舍的。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如果祭祀祖先和神灵时内心有着对他们虔诚的敬仰,那么就会像他们真的在那里一样恭敬待之,就不会担心礼仪是否周到,供奉的祭品是否简陋这些外在的事情。因为内心对祖先和神灵虔诚的敬仰,会使他们竭尽自己物质上所能提供的东西来供奉,让他们这样做的,是他们自己那颗真诚的心,而不是外在规范强迫的,是自发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祭祀自己的祖先时怀有诚心,是不应该掺杂功利之心的,不是说为了得到庇佑才去供奉他们,而应该以自己对他们的感激、思念之情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对他们的祭祀应该是长期思念与感激之情的一种强烈表达,而不是获利的一种手段。 

7仁智统一(智)
第 85 楼 


  [原创]
仁德与理智应该是统一的,不可分裂的。有仁无智,则所知的各种仁德就只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了智慧帮其实现于实际中,则仁德只会存在于大脑的幻想中,仁德最终难以实现。而有智无仁,可能会造成智慧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所以,理想的人应该是具备仁与智的,用仁德来规范理智正确的运用,而用理智来辅佐仁德的实施。
儒家认为圣人的人格是“仁且智”的,也就是仁智统一的。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有智者思维活跃若流水,仁者宽容慈厚若高山。而圣人的人格,应该是兼具智者活跃的思维与仁者稳重慈厚的德性的。也就是仁德与理智二者兼备的。
仁德的施行过程中,需要一种合理的、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来辅佐,以便仁德的实现。而那些思维活跃,能把智慧运用得很好的人,若他们以追求儒家理想人格为自己的信仰,以仁德来约束自己,则随之而来的是平和的心态,那么在这个漫长的追寻过程中,他们是不会迷失自我、困惑的。于己于人都是有益的。由此可见,仁智应该是统一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0 9:55:55编辑过]
8信的行为(信)
第 200 楼 


  [原创]
1347信,就是诚信、真实。信在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在行为中的切实落行,在说话上的真实,在内心的真诚。实现信,就要求在行动、说话、内心的信仰上都具备诚信、真实。对于符合道义的事情,必须是话语与行动一一对应的。践行诚信的最基本的行为,就是说话讲究诚实,做事具体落到实处。也许这样践行的人会被别人讽为“木讷”,被认为是愚蠢。但是,对于一个内心也真诚的人,他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是内心真诚想法的流露,是符合他的心意的。因此,他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自己是快乐的。 
曾国藩在日记里这样说:“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曾国藩全集•日记一》他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诚实的行为需要具备的要素,不说言过其实的话,不做空洞无益的事。就是要求人们求真务实,这样才可以修正浮躁虚伪的风气。 
对于当今浮躁之风日盛,什么都要求速度,而不管实际造成的影响等这些现状,改善措施之一就是使人们重视诚实,践行诚实。人们应该清楚,诚实不是愚蠢的去做事,而是让人们不去做愚蠢的事。诚实不等于循规蹈矩,不等于呆板,而是踏踏实实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去做当下正在做的事,这样,才会使人们内心心安理得,为心找到一个安放点,而不会给心灵增加浮躁与焦虑。践行诚实,是对自己负责,是有勇气面对自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38:03编辑过]
9忠的内涵(忠)
第 183 楼 


  [原创]忠
一提到忠,我们可能会想到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人民等等,而与忠诚联系到一起的,也都是些能流传于后人的伟大事迹。但是,在想到这些时,我们是否做到忠于自己了呢?不是人人都能做成大事,那是否就表示不能为人民、国家尽忠了呢?我觉得不一定,能忠诚于自己的人,他其实就在尽忠于人民和祖国。作为个体的人,忠诚于自己,就是量力而行,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对自己的家人尽心关爱。这样,也就对社会尽心尽力了。可见,忠诚、报效祖国,只需从忠于自己和身边的人做起。 
朱熹认为,“忠,是要尽自家这个心。”《朱子语类》就是只要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即可,没有必要强求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 
忠诚于国家、人民、事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并不一定要让人们献出自己的生命,才是忠诚。忠诚是要讲究适度原则的,这就要求处于各能力水平的人只要尽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履行好应承担的责任,那么,他对于国家、人民、事业是忠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14:45编辑过]


10尊敬父母(孝)
第 247 楼 


  [原创]
孝敬父母,除了对父母孝顺,即提供经济上的奉养外,不能缺少的就是尊敬父母。我们对父母,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他们给了我们生而为人的机会;感激父母不计回报的付出,使我们能健康成长;感谢他们默默的支持,使我们面对挫折时充满勇气。父母为子女所做的,是文字表达不了的,他们的行为让人折服。对于这样的父母,我们怎能不去感恩,不去敬爱?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孝顺父母,就表现在赡养他们,而对父母的赡养,狗、马这些牲畜都会,人之所以与牲畜对父母的赡养不同,就表现在人对父母是敬爱、尊敬的。也就是说,人们对父母进行赡养时,内心是怀着对父母尊敬与挚爱之情的。
现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忙于自己的工作,与父母的交流就是每月定期寄给父母生活费时让他们查收的电话,而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尽了孝道。可他们在做的只是对父母的赡养,而赡养并不等于孝顺父母。孝顺父母,除了赡养,还应该有的就是对父母的敬意和内心对他们的挚爱。他们与父母间的距离感,让人怀疑他们对父母是否有敬,毕竟,冷冰冰的金钱是表达不出自己对父母敬爱之情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0 9:38:45编辑过]
11赡养父母(孝)
第 244 楼 


  [原创]
在父母年老体迈之时,我们对父母的孝顺最基本的就是对他们的赡养。换言之,在生活中,能保证父母日常所需的物质供应,让他们饿时能食,寒时能暖,累时能有舒适的房屋休息。这虽然是对他们物质需求上的满足,但孝顺是离不开子女物质能力的,对父母的孝顺也是要通过适当的物质来表现的。若连父母的生存需求都不能保障,还说自己很孝顺父母,这是不现实的。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孔子这样说,能竭尽自己所能来侍奉父母。这里的“力”,指的是物质方面的能力,就是能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满足父母的需求,尽量让他们过得舒适些。而这就是赡养父母的前提,也是基础。
社会中出现的“月老族”,这些年轻人不仅每月花光自己的收入,还外加“啃老”,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管理不好,每月还伸手向父母要钱。我觉得他们是不孝顺的,已经工作了,还让父母担心自己最基本的生活,他们不仅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反而还让父母继续他们的“抚养”之责。我们应该认识到,赡养父母不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责任,而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的对父母的挚爱使赡养这一行为成为我们自然而然的行动,是心中对父母感恩的外在流露,而不是一项责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0 9:52:06编辑过]
12自尊自爱(孝)
第 142 楼 


  [原创]
乍一看,觉得自尊自爱只是个人品德问题,其对象是个人的品性,似乎与孝敬父母没什么联系。但,自尊自爱,首先必须尊敬和爱惜的却又是自己,而自己又是父母生命和爱的延续,于是,自尊自爱,也是一种对父母的爱,对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怀有敬意和爱惜。试想,一个不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他连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都没有敬爱,对于他自己之外的父母能谈得上爱吗,更会有孝顺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对我们身体的爱,古人在《孝经》中已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之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可见,古人认为,孝顺父母的初始,就是对于父母赋予我们的身体发肤不损毁伤残,也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自爱。其次,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使自己美名流传,以此使父母显赫荣耀。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可能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而人人追求扬名立万,从而光宗耀祖,这是不实际的。但是,我们只要遵守我们内心的原则,做到行为端正,不损害他人利益,尽力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就够了,这就是自尊。一个做到了自尊自爱的人,也就切实尽了孝道。 
对于现在远离父母而求学、工作在外的人来说,以自尊自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敬爱父母是最好的选择。孝顺父母,不在于不辞劳苦和脱离实际,每天长途奔波去守在父母身边,也不在于取得惊世的成就去显赫门庭。孝顺父母,就从对自我的认真负责,管理好自己做起。远离父母在外,就要自立,照顾好自己,以免父母担忧挂念;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积极上进,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这,就是自尊自爱,也是最令父母欣慰的事,就是对他们的孝敬。总而言之,孝敬父母,就是从如何对待自己开始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0 9:34:56编辑过]
13崇俭戒奢(廉)
第 60 楼 


  [原创]
节俭,就是生活中懂得节制,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能保持适度的原则,不放纵自己私欲的膨胀,对物质性的东西持有正确的取舍态度,从而做到少私寡欲,成为自己的主宰,于是就能助其养成廉洁的品性。而与之相反的奢侈,则是过分放纵欲望,以追求物质享受为乐,人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人已经被外物所役使,成了欲望的奴隶,这对于廉洁品质的培养是 
有害而无益的,因为奢侈只能培养出贪婪腐败。 
“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这句话描述了节俭的四个作用:能有富余的东西以备不时只需;可以控制并减少欲望,保持内心宁静;节俭能使家风淳朴,从而使家族兴旺;节俭还能培养人的各种美好德性,使人更好的安身立命。由于它的作用如此之大,故古人评价说:“俭开福源,奢起贫兆。”《魏书》就是说,节俭能开辟幸福的源泉,奢侈是贫穷的预兆。这明确的指出了节俭与奢侈的区别。 
节俭,可以说是人性廉洁、家庭兴旺、国家富强的开始,也是重要标志。在物质生活上节俭,就能驾驭自己的欲望,心态会随着欲望的减少而变得宁静,就会在品性培养过程中严格约束自己,也就易养成廉洁的品质。若廉洁之风盛行,则是兴家旺国的开始。而奢侈则是不正之风开始的预兆,任欲望无节制的发展,则家庭、国家内无不充斥着欲望,人们会为了欲望而斗争,造成混乱,其结果就是家败国亡。于是,必须崇俭戒奢,戒除奢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35:47编辑过]

14超越生死(毅)
第 34 楼 


  [原创]
众人与圣人的不同点,最显著的就是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圣人超出众人之处,就在于他们不被生死问题束缚,他们看清了生与死的本质,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循环往复,故能超越生死,超然其上。而众人则乐生恶死,对于死亡是极度畏惧的,于是常常避而不谈。在圣人看来,生与死,就像日出日落一样,是很正常的现象,是不值得惊讶的。生只不过是道以具象的形式出现,是人们可以看到的实实在在的;而死则是道离开了具象形体复归于它本来虚无的状态,是不可见的,需要用心去体悟。生与死,其实质的道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变的只是它的形式以及我们的心出现了偏私。众人喜生恶死,认为生,则意味着活着、存在,而死则是生命的终结,甚至其所有影响的终结,狭隘地认为生与死是绝对对立的,故他们是畏惧死亡的。 
庄子认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在他看来, ,谁也不知道谁是开始,谁是结束。气聚合,则人就诞生了;而气离散,人也就死了。如果死和生是一样的,那么我又何必忧患呢?人的生与死,只不过是气的聚合与离散罢了,只是气由一种形态变化为另一种形态,而气是一直存在的。也就是说,生与死是存在的形式发生了转变,而存在是永恒存在着的。 
能超越生死,在于对生死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不做人为的勉强。这样的心态,教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融入当下,幸福的去生活。自己此刻还活着,就使其过得充实,有意义,即使下一秒就死去,也不值得遗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21:11编辑过]
15天人合一(和)
第 37 楼 


  [原创]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天道合二为一,具体表现就是人们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万物的自然本性、天性,即事物中中与道相合的那部分。顺应自然,就要求我们遵循自然规律,不对事物天性进行人为干预,不胡作妄为。对世间万物及各种行为现象都持有一颗公正不偏爱的心,特别是不因自己憎恶某种现而想竭力避免,这其实是逆自然之道而行,其结果只能加速这种现象的到来。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老子认为,对于世间各种事物、现象,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能逆其自然执性而胡作非为。不能因喜爱事物好的一面,憎恶其不好的一面,就人为地去避免,最终只能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人们一贯是喜生恶死的,认为新生的生命是美好的,是值得庆贺的,而死亡则是令人痛苦的,是应该避而不谈的。但是,从道的角度来看,生与死应该是一样的,都是世间万物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他们都有令人向往的一面——生,能让人体验到世间百态,增加生命的厚度,为生命之画增添色彩;死,则是由有限步入无限,是进入永恒的开始,死就是与永恒的婚礼。若以这样顺其自然的心态来看世间百态,则对人生路上的幸与不幸都会有合理的看法,那么就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随之而来的就是心灵的静谧与舒适,为自己打开的就是幸福之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2 11:19:19编辑过]


评语:
该帖子能紧紧围绕儒家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阐述,就整体而言,有论有叙,有典有故,有据有感,论述也清楚,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但有些地方似可更为深入,而有些则可作进一步思考。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