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2010年下半年一等奖  陶永仙

2010年下半年一等奖  陶永仙

字号:T|T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班级:08级哲学班
姓名:陶永仙
学号:084020424
手机:13678702947
任课教师:李煌明
 
 
 
 
 
 
 
 
 
 
 
 
 
 
 
 
 
仁坛:浅谈日常生活中的“仁”                     (楼主)
春秋时代,仁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美德。直到现在,仁的品质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者爱人……翻开成语词典,发现带“仁”的成语基本上都是褒义词,可想而知,“仁”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一个特别崇高的地位。“仁”字由人与二两字组成,我用通俗的方法理解就是:一个人应该站在自己和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多爱别人一些。
    孔子在回答弟子关于仁的问题时,说法各有不同,但我最喜欢的是他在回答樊迟问仁时,就说:“爱人。”简单明了,却意味无穷。孔子也有“泛爱论”的主张,主张爱天下人。而关于爱人的原则,他也提出了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凡事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一个人若拥有了爱别人、爱天下人的博大情怀,他就已经可以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了。从古至今,中国涌现出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他们心怀百姓苍生,关心人民疾苦,做国家的主人翁,视天下职责为己任。范仲淹曾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临刑前仍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正气。这是许许多多大仁者中的几个缩影,让人为之叹服!
    仁看起来离我们这些平凡人很遥远,其实正如孔子所说:“我欲仁,仁斯至矣。”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都可以体现出“仁”的精神。可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被人一脚,踩的人不知道道歉,被踩的人也得理不饶人,互相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弄出人命,现在这种事已不足为奇。人怎么就那么较劲,视人的生命如草芥,丝毫不懂得珍惜。如果人们懂得爱别人,那么无论是踩人的人,还是被踩的人,大家都说一声:“对不起”,那就免去一场无谓的争斗;人们在公共场所,能保持安静,不抽烟,尊重一下别人的感受;学会排队;学会随手把垃圾带走;学会……在生活中,给别人一些方便,给别人一些爱,让自己的心溢满温暖,充满爱,用一颗“仁爱”之心包容他人!
 孝坛:孝                                         (楼主)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在动物世界里,尚且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感人情景,人就更应该懂得对父母报恩,报答父母对我们的辛勤养育之恩。
    《孝经》云:“夫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把孝分为了三个阶段:最早时期在家侍奉父母;在中间阶段当一个人进入社会做事以后,要怀着一颗“孝心”来对待工作,对待自己的上级;最后要努力做出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好能够流芳百世,光宗耀祖。
    如今,“孝”的观念在国人心目中越来越模糊,敬孝的那颗心也越来越冷漠。在古代社会,人们恪守着“父母在,不远行。”的祖训。这句话在现代已显得落伍。方便、快捷的交通让人们的出行变得容易,大家都趁着年轻就天南地北的游历一番,出门求学、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家庭中都只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守家,“留守老人”这个词也运应而生。很多人一出去就是几年,甚至于十几年不归家,让父母每天翘首相盼,直至老眼昏花,双鬓斑白。孩子大了总要离开父母,独闯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你外出打工,挣钱寄回给父母;你出门求学,为了父母将来能过得更好;你做的一切仿佛都是为了父母,可你不能因为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把父母完全忘却。即使你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任意飘荡,你也应该偶尔想想当初放飞自己的父母。何况,无论你走的再远,你也走不出父母的牵挂与思念。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很少很少,他们只需要你随时给他们打个电话,听听你的声音,知道你现在过得很好;如果你能在父母生日那天给他们送上一份小礼物,甚至就是一句简单的“生日快乐”,也足够他们高兴几天的了;工作再忙、学习任务再繁重,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回家看看父母,让父母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一点温暖,一份体贴;……对于父母而言,精神上的慰藉,比金钱、名誉更重要!
 
和坛:和                                          (楼主)
    现在“和谐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讲究“和谐”发展。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你不能要求所有人全变成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和”只是要求大家共同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生活环境,但个人仍要有自己的独立个性,不能因为“同”而失去自我。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和”指得就是和谐统一,“同”指的是同流合污。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是追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而只有那些小人才会要求完全一致,而不讲究协调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看法,这本是十分正常的事。可现在就有一些人喜欢标准答案,不允许别人有自己的见解,将人们的思想的火花掐灭在萌芽状态。从一个人的思想的独立状态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君子选择与他人处好关系,但在对待具体问题时,不会强求别人的看法要与自己一样,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与之相反,小人一般就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说为了迎合别人而隐瞒自己的所思所想,只一味追求与他人相同,人云亦云,见风使舵,完全失去自我,成为他人的附庸,他人思想的奴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维护自身的存在,在与他人一起创造和谐环境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与立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学会“和而不同”,活出自己的风采。
 
信坛:讲信用                                     (楼主)
    孔子曾对子贡说过:“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人都有一死,而当一个人没有了信用,他又怎样立身处世呢?信由人、言构成,古人用成语来表明它的内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关于守信的故事,从古至今,不胜枚举,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他与一女子有约,女子未来,他依然遵守诺言,一直等待。即使在被水淹时,他也选择了信用,放弃了生命。在现在看来,我也觉得尾生有些迂腐,但他用生命来捍卫诺言的精神,却不得不令人折服!“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个唾沫,一个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既然给了别人承诺,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保证完成,而不能信口开河,乱放空炮。
我特别讨厌别人经常有事没事就迟到。迟到,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可它却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心态:对事情随意;不尊重他人;没有时间观念……既然答应了别人几点到,就应该准时,否则,几次虽只一分钟的迟到,也会把你的信用度在别人心中大打折扣。人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要乱许诺言,特别是一些海誓山盟。孔子就主张言语应慎之又慎,尽量少张扬,少许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现在各种银行都有对用户进行“信用度”的考察,凡是信用度低的人,贷款都很难。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用库”,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在对信用进行着监督。自己要谨言慎行,维护好自己的信用底线,千万不要让别人把你从“信用库”中删除,成为一个孤家寡人。
 
廉坛:廉                                         (楼主)
    一说到“廉”,脑海中自然浮现历史上公认的清正廉明之士——包拯。他的公正与廉明是众人所敬仰的。它给人们树立了榜样。对于“廉”,大多数人认为,这好像只与当官的人才有关系,而自己是平头老百姓,根本用不到“廉”。其实不然,在古代,所谓廉士,他们都是一些“洁身自好,不义之禄不食,不义之室不居”的人,他们认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朱。”
    人人都可以成为廉士。比如拾金不昧也是“廉”的一种表现。只不过说,当官的人有了许多可以“不廉”的机会,所以对他们强调“廉明”更有实际效用,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现在的中国,官场上腐败之风盛行,中央政府“反腐倡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好像收效甚微。网上经常爆出某某市长、某某局长、某某行长等一连串带“长”的人不断因为“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而受到法律的制裁,锒铛入狱。可这好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一批人走了,自然会有后一批带“长”的人顶上去,而且比起前者来说,后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赖昌星的“红楼案”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座红楼,让多少“俊才英杰”奔赴黄泉。“反腐倡廉”要从根子上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这是无济于事的。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想拥有一片朗朗乾坤,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得让人等到头发花白,牙齿脱落,甚至等上几个世纪。慢慢等着吧,要坚信那一天总会来到的,即使你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义坛:义与利                                     (楼主)
    义与利就是一对双胞胎,经常牵扯在一起。人们总是在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尽量把义利统一起来。在《国语·晋语二》中一位晋国大夫就说:“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利是由义支撑着的,没有义,也就无从谈利。人,要做君子,要做义士,就要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让自己既不失利又不忘义。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对待义与利二者关系上的不同态度。在孔子看来,君子在义与利之间会找一个平衡点,二者兼顾,义利双收,而小人就只会偏执于利,把义完全抛弃。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观念也在人们的心中泛起沉渣。在对待义与利的不同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高低。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商品社会里,你用合法、正规的方式获取钱财,那是无可厚非的。可看看当今这个残酷的现实:房地产商囤积居奇,房价一涨再涨,“房奴”越来越多;“三鹿”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大头娃娃”让人心酸;粮食市场上,什么“蒜你狠”“豆你玩”等现象,老百姓已对此麻木了。这些商家,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方法,来获取不义之财,其手段之卑劣、下流,令人发指!
    周敦颐在《近思录》里说道:“宜曰义。”义,其实就是做合时宜的事。什么事可以做、应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应该做,就以义为标准。俗世中的人大多难抵利益的诱惑,特别是在暴利面前。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不道德、违法违规现象,就在于人们选择了利而放弃了义,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在义与利面前,我们就应该关注自己的贪欲,理智的作出合理的选择,使自己不为利所困惑,不为利所驱使,让义字当先,随时注意自己的德行,用“义”来驾驭“利”。
礼坛: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楼主)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小学起,我们就知道“五讲四美三热爱”,其中“五讲”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讲礼貌。一个讲礼貌的人,总是会平等对待别人,尊重他人,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曲礼》说:“礼者,自卑而尊人。”就是说,一个人要把自己放低一点,对别人尊重一些,这就是礼的基本精神。在古代,人们把礼看得很重,认为有礼、知礼、行礼,是人的标志;无礼、不知礼、不行礼,是禽兽的标志。再者,他们还非常注重礼的外在形式——仪。真正的礼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所以当孔子听说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活羊去而不用时,叹息道:“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也没有了像古代那么多的礼节形式,大多已简化甚至于消失。可我认为有些礼是必须讲的,比如尊重别人。在现代社会礼仪中,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原则越来越突出。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提出了得到尊重的需要。曾看到一则小故事,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萧伯纳有一次在苏联访问,在街上与一个小女孩玩耍,最后他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萧伯纳一起玩。”没想到,小女孩也仰起头,看着他以一副大人的表情和语气说:“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与安妮娜一起玩了。”这一句话,震住了萧伯纳。当然小女孩不知道萧伯纳是何方神圣,可她的“无知”却让人们看到了“知”:人本来就是平等的,无论你是谁。你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对别人说话时,你是没有一点礼貌可言的,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也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无论是谁,你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你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要时刻铭记“礼”,低调做人,平等做人,尊重他人。
忠坛:忠                                        (楼主)
    我认为对当官者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忠君爱民”四个字了。可何谓“忠”?怎么样做才能算是真正的“忠君”?忠,在我看来,就是忠心耿耿的对待别人,不起背叛之心,忠实的执行上级交给你的任务,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是:这些人与事值得你为它们付出,它们都没有违背你的做人原则。
    《宪问》中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这句话里,“危行”不是指暴力革命、以恶抗恶的危险行为,而是不随波逐流、不媚俗,始终保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高尚品质。以此看来,对于一个人来说,“危行”是必须的,而“危言”则要有所区别。因为“危言”只有对愿意听你话、重视你建议的人才会发生它的效用,也才有这个必要。
    中国的封建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条长河中,明君、昏君、忠臣、奸臣出现了无数。我们也从无数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中,进一步体会到了“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的深刻含义,对“忠”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
    商朝,昏庸无道的纣王听信妃子妲己的话,下令赐忠心耿耿的叔父比干剖胸而死,后人有“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的评价。而在唐朝,唐太宗虚心采纳诤臣魏征的劝谏,最终有了“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唐太宗失去了一面镜子。
    比干和魏征两个忠臣的不同命运,是因为纣王和唐太宗二人的不同所造成的,也是他们的性格等不同而造成的。现实社会总是和我们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盲目行动,而应该看清现实,学会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无论邦有道还是无道,都要为国家兴旺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只不过,谨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智坛:人贵有自知之明                            (楼主)
    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了解自己。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只有真正正确的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程度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本身,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本身。你了解别人,那是“智”的表现,只有你自知,才能达到“明”的境界。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是很难真正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也就更难战胜自己、驾驭自己了。常听人说:“那人没什么本事,只会耍点小聪明。”通常,那些“耍小聪明”的人,都没有什么自知之明,都是一些自大、自以为是的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把多少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最后只落了个凄凉的下场。她就是自以为是过了头,“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一个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是一个摆不正自己位置的人,而是会很熟悉自己的擅长领域,永远站在自己的地盘上的人;不会是一个凡事强出头的人,而是会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选择做自己有把握做得事的人;不会是一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毛里毛躁的人,而是从容大度、不紧不慢、循序渐进的进行一切计划的人。人必须得先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才能让自己既不自卑又不自大,而是自信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毅坛:有毅力                                    (楼主)
    我自认为我算的上是一个有一些毅力的人。我会经常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实现,最后达到最终目标。在我看来,毅就是一个人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永不放弃,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对于“毅”,古人有各种解释。《论语·泰伯》说:“毅,强而能断也。”《左传》说:“杀人未国,治国为毅。”《国语·楚语下》说:“强忍犯义,毅也。”……最喜欢的是《说文》中的“毅,有决也。”做任何事,都要有决心、有毅力,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决不能半途而废。
   《论语·泰伯》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指宽广、坚忍的品质和态度,这是完成一件事,比如学业,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古代有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等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勤奋学习,而且有毅力,最后终于成为了有学问的人。他们的成功是日积月累得来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现代与古代不同,现代社会是信息网络的时代,人要出名、要成功好像变得很容易。现在各大电视的选秀节目,如火如荼的开展,打造了很多全国皆知的“明星”,可这些人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大多数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甚至几个月后,就无人问津,他们的成功如昙花一现。“任重而道远”,成功的路上荆棘遍布,处处陷阱,挫折不断,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浮躁,那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要浮躁,要心平气和的坚持不屑地为着一个目标努力下去,用毅力和恒心与时间竞争,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终有一天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
孝坛:有多少孝可以重来                         (第7楼)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迪克牛仔用他有些沙哑但浑厚的声音诠释着爱情的无奈。大多数人都在为了爱情死去活来,有多少人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其实,仔细一想,会发现“有多少孝可以重来,有多少人还会等待。”
    高中时,我最喜欢看《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我经常为杂志上所写的故事流眼泪。这些感动我的情感故事,不仅有爱情,而更多的是友情和亲情。“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人人生的最大遗憾。四个成功人士做客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到现在为止,你们最后悔的事是什么?”有三个人侃侃而谈:后悔某一项商业投资;后悔当年误会了一个老朋友;后悔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离婚。有一个人却很平淡地说:“我后悔上大学。”话一出口震惊全场,他说:“家境贫困,还要上大学,让父母为了学费起早贪黑,当牛做马,甚至卖血。在我大学毕业那年,父母双亲相继去世。即使我现在再有钱又有什么用,父母已享不了我任何福了。”
    说得好!经常会看到,网上报道父母为了让子女上学,尤其是上大学,卖血、卖肾、卖肝……每当看到这样的报道,我就心寒。我敬佩那样的父母,却痛恨那样的子女。你,一定要牺牲父母的生命来供你上大学吗?这样的大学你读着能安心吗?我也是一个贫困生,只有也只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贫困生好像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唯一的渠道来改变自己及全家人的命运了,可这个度就得自己把握好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牺牲父母的基础之上,因为那样的话,你一辈子都不会幸福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已是多元化社会,上大学是成功的一条捷径,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要多想想自己的父母,量力而为,如果真要让父母为自己上大学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这大学不上也罢!
忠坛:忠贞不渝                                 (第2楼)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日志,讨论的是结婚证是否应该有一个有效期。事实好像是这样,目前,除了结婚证外,其他任何证件都是有有效期限制的,就像食品一样都有一个保质期。对于结婚证是否应该有一个有效期的问题,我无从回答。只是突然觉得:对于现代人来说,爱情、婚姻难道已经快成为一场交易了吗?结婚证如果考虑有效期的话,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包换期、保修期?
    忠贞不渝的爱情,离我们太遥远了,好像远到只在传说中听过一样。《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人的爱情是传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他们为情而死,为爱等待千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人一生若能得到一场像这样轰轰烈烈的爱情,死也无憾。《今生我欠你一个拥抱》这部电视剧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讲的是一对军人夫妻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这个爱情泛滥、爱情贬值的年代,给人们枯寂的心带来了一点点安慰,让人们相信这个世上还是有真正的爱情存在。
    近十年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增高。离婚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而离婚;有的因为性格不合而离婚;有的因为两人感情消失,第三者插足而离婚,无论原因是什么,结果都一样,曾经的海誓山盟、甜言蜜语、花前月下全部被一纸离婚协议书代替,以前的美好记忆变得苍白无力。“忠贞不渝”这四个字放在现代人身上,太沉重了,没有几个人能承受、敢承担得起。爱情是甜蜜的,婚姻是神圣的,人们不应该玩弄爱情、游戏婚姻。对待爱情要忠贞不渝,对于婚姻要有“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态度。结婚证真的需要一个有效期吗?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结婚证一直都是有有效期的,这个有效期就是——永远!
义坛:所谓情谊                                (第3楼)

友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朋友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感受到朋友的珍贵。很喜欢这句话:名利脚下踩,情义两肩挑。比起名利来说,情义更重要。
    人们都喜欢追名逐利。正如纪晓岚所说的那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名利面前,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浑身散发着铜臭味,心中充满了欲望。友情,在人们眼里,变成了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以“朋友”的名义,利用他人。为了名利,出卖朋友,甚至现在人们在结交一个朋友时,都要首先考虑对方是否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在这种形势下,“友谊”成了人们肮脏交易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朋友两字,也渐渐变成了一种利益者之间的代言,朋友之间没有了信任,没有了感情,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交易。
    曾看过一篇杂文,通过写现在人们手机通讯录中人员的变动及联系次数,来体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看完之后,很受震动,也拿出自己的手机翻看了一下通讯录。看完之后,到吸一口冷气,原来我也是这样的人:小学、初中时的好朋友号码还在,可好像一年也没有联系过一次;高中时的朋友,在逢年过节时发短信慰问一下,因为大多在外省,好像也没有打电话;而现在经常联系的,未必就是朋友,即使是,也好像是有利益瓜葛的朋友。人总是在变,无论是所处的环境,还是心。人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要认识新的朋友,可那也不能就冷淡了老朋友。啊,我的朋友到哪里去了?
    虽然通讯录里有将近80个人,可真正能打电话聊天的又有几个。有些人,我想删除,可心又有点痛,毕竟看到名字,有时会想想从前的日子,那也是一种幸福。留着吧,能看到名字,那也是好的!这就是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交际圈子变大点多了,认识的人多了,朋友却少了。人们渴望友情,可友情在名利面前、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无足轻重。人们的心裹了一层又一层,让人无法接近。人们越是成熟,友谊的纯洁度越低。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人能倾听自己的心声,那就不要犹豫,撕开伪装,敞开心扉,找个朋友好好的聊聊吧!

仁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6楼)
    孔子“仁”的思想的主体就是爱人,爱他人,爱天下人。对于爱人的原则,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要用宽容之心对待他人。
    现在人心气很高,心浮气躁,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绝大多数人在看待问题时,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做什么事,都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别人更是没有一点宽容之心,换位思考之意。就说一件小事吧。现在大学里学生多,而图书馆的自习室有点小,不能满足同学们上自习,于是就出现了“占座”现象。在桌子上,放本书、放支笔、放个杯子……总之放一样你的东西在那里,它就属于你了。你热爱学习无可厚非,你中午或晚上要离开一会儿解决一下吃饭问题,占一下座,我也可以理解。可我不明白的是你为什么占了座,却一天不见你人影呢?大学生都还是有点素质的人,不会把你的东西扔到垃圾桶里,只是在走过时,会叹息一声。既然你不上自习,为何要占座,让别人也上不了自习呢?学校这些公共资源本来就少,就不需要你在浪费了。
    这只是一件小事,好像无需在这里“无病呻吟”。只是我觉得有点气愤,有点悲哀。已经是大学生了,可还是那么无视别人,只考虑自己。我现在只想说:“同学,能请你以后想好自己上不上自习,然后再决定占不占座,让物有所用,别让一个自习室堆满了书,却不见人。”
和坛:有评奖评助想到的                         (第2楼)
学校有着“象牙塔”的美称。因为在这个充斥着利益纷争、充满着权利角逐的社会中,学校是一块幸存的“净土”。学生在人们眼中,也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群体。可现实已经不是那样了,一涉及到利益,学校也就成了社会的缩影。
    大学里,每一个学年完了之后,学校就会组织一次综合测评,对同学们上一学年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估,包括专业成绩和平时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这种测评方式,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学校用综合测评的成绩排名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这两个标准,来进行奖、助学金的发放。我依然认为这种评比方式是公平的,既照顾了家庭困难的学生,又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在还没有更好的标准之前,综合测评就像高考一样,是一种相对合理和公平的标准。
    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标准是不能改变的,可其他的就有了些变化。这时候,利益冲突就出现了。曾听说,有些班委就擅自更改数据;有的人就像老师打“小报告”;……种种恶劣行为出现了,只为了能拿到那点钱。
    在综合测评那几天,整个班的气氛都很怪异,同学们说话变得小心翼翼;笑声减少了,不在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打闹了;……总之,同学变得比平常更敏感了。小小的综合测评,就搞得人心惶惶。其实,在同学心目中,还没有把利益看得那么重要,同学需要的仅仅是公平、公正、透明。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让大多数人看到了公平、公正,让他们也认为测评结果是合理的,那同学之间的友情是不会经不住一个小小的综合测评的考验的。
 
评语:
作者侧重于对经典精神的自身理解和体会,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体现出作者“学、思、行”三者合而为一的经典学习取向。态度认真、语言流畅、论述清晰、有感而发。
建议:一等奖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班级:08级哲学班
姓名:陶永仙
学号:084020424
手机:13678702947
任课教师:李煌明
 
 
 
 
 
 
 
 
 
 
 
 
 
 
 
 
 
仁坛:浅谈日常生活中的“仁”                     (楼主)
春秋时代,仁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美德。直到现在,仁的品质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者爱人……翻开成语词典,发现带“仁”的成语基本上都是褒义词,可想而知,“仁”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一个特别崇高的地位。“仁”字由人与二两字组成,我用通俗的方法理解就是:一个人应该站在自己和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多爱别人一些。
    孔子在回答弟子关于仁的问题时,说法各有不同,但我最喜欢的是他在回答樊迟问仁时,就说:“爱人。”简单明了,却意味无穷。孔子也有“泛爱论”的主张,主张爱天下人。而关于爱人的原则,他也提出了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凡事都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一个人若拥有了爱别人、爱天下人的博大情怀,他就已经可以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了。从古至今,中国涌现出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他们心怀百姓苍生,关心人民疾苦,做国家的主人翁,视天下职责为己任。范仲淹曾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临刑前仍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正气。这是许许多多大仁者中的几个缩影,让人为之叹服!
    仁看起来离我们这些平凡人很遥远,其实正如孔子所说:“我欲仁,仁斯至矣。”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都可以体现出“仁”的精神。可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被人一脚,踩的人不知道道歉,被踩的人也得理不饶人,互相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弄出人命,现在这种事已不足为奇。人怎么就那么较劲,视人的生命如草芥,丝毫不懂得珍惜。如果人们懂得爱别人,那么无论是踩人的人,还是被踩的人,大家都说一声:“对不起”,那就免去一场无谓的争斗;人们在公共场所,能保持安静,不抽烟,尊重一下别人的感受;学会排队;学会随手把垃圾带走;学会……在生活中,给别人一些方便,给别人一些爱,让自己的心溢满温暖,充满爱,用一颗“仁爱”之心包容他人!
 孝坛:孝                                         (楼主)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在动物世界里,尚且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感人情景,人就更应该懂得对父母报恩,报答父母对我们的辛勤养育之恩。
    《孝经》云:“夫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把孝分为了三个阶段:最早时期在家侍奉父母;在中间阶段当一个人进入社会做事以后,要怀着一颗“孝心”来对待工作,对待自己的上级;最后要努力做出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好能够流芳百世,光宗耀祖。
    如今,“孝”的观念在国人心目中越来越模糊,敬孝的那颗心也越来越冷漠。在古代社会,人们恪守着“父母在,不远行。”的祖训。这句话在现代已显得落伍。方便、快捷的交通让人们的出行变得容易,大家都趁着年轻就天南地北的游历一番,出门求学、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家庭中都只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守家,“留守老人”这个词也运应而生。很多人一出去就是几年,甚至于十几年不归家,让父母每天翘首相盼,直至老眼昏花,双鬓斑白。孩子大了总要离开父母,独闯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你外出打工,挣钱寄回给父母;你出门求学,为了父母将来能过得更好;你做的一切仿佛都是为了父母,可你不能因为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把父母完全忘却。即使你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任意飘荡,你也应该偶尔想想当初放飞自己的父母。何况,无论你走的再远,你也走不出父母的牵挂与思念。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很少很少,他们只需要你随时给他们打个电话,听听你的声音,知道你现在过得很好;如果你能在父母生日那天给他们送上一份小礼物,甚至就是一句简单的“生日快乐”,也足够他们高兴几天的了;工作再忙、学习任务再繁重,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回家看看父母,让父母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一点温暖,一份体贴;……对于父母而言,精神上的慰藉,比金钱、名誉更重要!
 
和坛:和                                          (楼主)
    现在“和谐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讲究“和谐”发展。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你不能要求所有人全变成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和”只是要求大家共同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生活环境,但个人仍要有自己的独立个性,不能因为“同”而失去自我。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和”指得就是和谐统一,“同”指的是同流合污。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是追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而只有那些小人才会要求完全一致,而不讲究协调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看法,这本是十分正常的事。可现在就有一些人喜欢标准答案,不允许别人有自己的见解,将人们的思想的火花掐灭在萌芽状态。从一个人的思想的独立状态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君子选择与他人处好关系,但在对待具体问题时,不会强求别人的看法要与自己一样,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与之相反,小人一般就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说为了迎合别人而隐瞒自己的所思所想,只一味追求与他人相同,人云亦云,见风使舵,完全失去自我,成为他人的附庸,他人思想的奴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维护自身的存在,在与他人一起创造和谐环境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与立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学会“和而不同”,活出自己的风采。
 
信坛:讲信用                                     (楼主)
    孔子曾对子贡说过:“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人都有一死,而当一个人没有了信用,他又怎样立身处世呢?信由人、言构成,古人用成语来表明它的内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关于守信的故事,从古至今,不胜枚举,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他与一女子有约,女子未来,他依然遵守诺言,一直等待。即使在被水淹时,他也选择了信用,放弃了生命。在现在看来,我也觉得尾生有些迂腐,但他用生命来捍卫诺言的精神,却不得不令人折服!“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个唾沫,一个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既然给了别人承诺,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保证完成,而不能信口开河,乱放空炮。
我特别讨厌别人经常有事没事就迟到。迟到,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可它却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心态:对事情随意;不尊重他人;没有时间观念……既然答应了别人几点到,就应该准时,否则,几次虽只一分钟的迟到,也会把你的信用度在别人心中大打折扣。人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要乱许诺言,特别是一些海誓山盟。孔子就主张言语应慎之又慎,尽量少张扬,少许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现在各种银行都有对用户进行“信用度”的考察,凡是信用度低的人,贷款都很难。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用库”,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在对信用进行着监督。自己要谨言慎行,维护好自己的信用底线,千万不要让别人把你从“信用库”中删除,成为一个孤家寡人。
 
廉坛:廉                                         (楼主)
    一说到“廉”,脑海中自然浮现历史上公认的清正廉明之士——包拯。他的公正与廉明是众人所敬仰的。它给人们树立了榜样。对于“廉”,大多数人认为,这好像只与当官的人才有关系,而自己是平头老百姓,根本用不到“廉”。其实不然,在古代,所谓廉士,他们都是一些“洁身自好,不义之禄不食,不义之室不居”的人,他们认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朱。”
    人人都可以成为廉士。比如拾金不昧也是“廉”的一种表现。只不过说,当官的人有了许多可以“不廉”的机会,所以对他们强调“廉明”更有实际效用,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现在的中国,官场上腐败之风盛行,中央政府“反腐倡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好像收效甚微。网上经常爆出某某市长、某某局长、某某行长等一连串带“长”的人不断因为“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而受到法律的制裁,锒铛入狱。可这好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一批人走了,自然会有后一批带“长”的人顶上去,而且比起前者来说,后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赖昌星的“红楼案”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座红楼,让多少“俊才英杰”奔赴黄泉。“反腐倡廉”要从根子上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这是无济于事的。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想拥有一片朗朗乾坤,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得让人等到头发花白,牙齿脱落,甚至等上几个世纪。慢慢等着吧,要坚信那一天总会来到的,即使你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义坛:义与利                                     (楼主)
    义与利就是一对双胞胎,经常牵扯在一起。人们总是在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尽量把义利统一起来。在《国语·晋语二》中一位晋国大夫就说:“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利是由义支撑着的,没有义,也就无从谈利。人,要做君子,要做义士,就要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让自己既不失利又不忘义。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对待义与利二者关系上的不同态度。在孔子看来,君子在义与利之间会找一个平衡点,二者兼顾,义利双收,而小人就只会偏执于利,把义完全抛弃。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观念也在人们的心中泛起沉渣。在对待义与利的不同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高低。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商品社会里,你用合法、正规的方式获取钱财,那是无可厚非的。可看看当今这个残酷的现实:房地产商囤积居奇,房价一涨再涨,“房奴”越来越多;“三鹿”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大头娃娃”让人心酸;粮食市场上,什么“蒜你狠”“豆你玩”等现象,老百姓已对此麻木了。这些商家,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方法,来获取不义之财,其手段之卑劣、下流,令人发指!
    周敦颐在《近思录》里说道:“宜曰义。”义,其实就是做合时宜的事。什么事可以做、应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应该做,就以义为标准。俗世中的人大多难抵利益的诱惑,特别是在暴利面前。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不道德、违法违规现象,就在于人们选择了利而放弃了义,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在义与利面前,我们就应该关注自己的贪欲,理智的作出合理的选择,使自己不为利所困惑,不为利所驱使,让义字当先,随时注意自己的德行,用“义”来驾驭“利”。
礼坛: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楼主)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小学起,我们就知道“五讲四美三热爱”,其中“五讲”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讲礼貌。一个讲礼貌的人,总是会平等对待别人,尊重他人,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曲礼》说:“礼者,自卑而尊人。”就是说,一个人要把自己放低一点,对别人尊重一些,这就是礼的基本精神。在古代,人们把礼看得很重,认为有礼、知礼、行礼,是人的标志;无礼、不知礼、不行礼,是禽兽的标志。再者,他们还非常注重礼的外在形式——仪。真正的礼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所以当孔子听说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活羊去而不用时,叹息道:“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也没有了像古代那么多的礼节形式,大多已简化甚至于消失。可我认为有些礼是必须讲的,比如尊重别人。在现代社会礼仪中,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原则越来越突出。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提出了得到尊重的需要。曾看到一则小故事,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萧伯纳有一次在苏联访问,在街上与一个小女孩玩耍,最后他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萧伯纳一起玩。”没想到,小女孩也仰起头,看着他以一副大人的表情和语气说:“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与安妮娜一起玩了。”这一句话,震住了萧伯纳。当然小女孩不知道萧伯纳是何方神圣,可她的“无知”却让人们看到了“知”:人本来就是平等的,无论你是谁。你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对别人说话时,你是没有一点礼貌可言的,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也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无论是谁,你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你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要时刻铭记“礼”,低调做人,平等做人,尊重他人。
忠坛:忠                                        (楼主)
    我认为对当官者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忠君爱民”四个字了。可何谓“忠”?怎么样做才能算是真正的“忠君”?忠,在我看来,就是忠心耿耿的对待别人,不起背叛之心,忠实的执行上级交给你的任务,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是:这些人与事值得你为它们付出,它们都没有违背你的做人原则。
    《宪问》中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这句话里,“危行”不是指暴力革命、以恶抗恶的危险行为,而是不随波逐流、不媚俗,始终保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高尚品质。以此看来,对于一个人来说,“危行”是必须的,而“危言”则要有所区别。因为“危言”只有对愿意听你话、重视你建议的人才会发生它的效用,也才有这个必要。
    中国的封建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条长河中,明君、昏君、忠臣、奸臣出现了无数。我们也从无数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中,进一步体会到了“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的深刻含义,对“忠”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
    商朝,昏庸无道的纣王听信妃子妲己的话,下令赐忠心耿耿的叔父比干剖胸而死,后人有“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的评价。而在唐朝,唐太宗虚心采纳诤臣魏征的劝谏,最终有了“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唐太宗失去了一面镜子。
    比干和魏征两个忠臣的不同命运,是因为纣王和唐太宗二人的不同所造成的,也是他们的性格等不同而造成的。现实社会总是和我们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盲目行动,而应该看清现实,学会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无论邦有道还是无道,都要为国家兴旺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只不过,谨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智坛:人贵有自知之明                            (楼主)
    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了解自己。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只有真正正确的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程度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本身,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本身。你了解别人,那是“智”的表现,只有你自知,才能达到“明”的境界。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是很难真正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也就更难战胜自己、驾驭自己了。常听人说:“那人没什么本事,只会耍点小聪明。”通常,那些“耍小聪明”的人,都没有什么自知之明,都是一些自大、自以为是的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把多少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最后只落了个凄凉的下场。她就是自以为是过了头,“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一个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是一个摆不正自己位置的人,而是会很熟悉自己的擅长领域,永远站在自己的地盘上的人;不会是一个凡事强出头的人,而是会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选择做自己有把握做得事的人;不会是一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毛里毛躁的人,而是从容大度、不紧不慢、循序渐进的进行一切计划的人。人必须得先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才能让自己既不自卑又不自大,而是自信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毅坛:有毅力                                    (楼主)
    我自认为我算的上是一个有一些毅力的人。我会经常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实现,最后达到最终目标。在我看来,毅就是一个人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永不放弃,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对于“毅”,古人有各种解释。《论语·泰伯》说:“毅,强而能断也。”《左传》说:“杀人未国,治国为毅。”《国语·楚语下》说:“强忍犯义,毅也。”……最喜欢的是《说文》中的“毅,有决也。”做任何事,都要有决心、有毅力,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决不能半途而废。
   《论语·泰伯》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指宽广、坚忍的品质和态度,这是完成一件事,比如学业,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古代有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等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勤奋学习,而且有毅力,最后终于成为了有学问的人。他们的成功是日积月累得来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现代与古代不同,现代社会是信息网络的时代,人要出名、要成功好像变得很容易。现在各大电视的选秀节目,如火如荼的开展,打造了很多全国皆知的“明星”,可这些人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大多数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甚至几个月后,就无人问津,他们的成功如昙花一现。“任重而道远”,成功的路上荆棘遍布,处处陷阱,挫折不断,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浮躁,那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要浮躁,要心平气和的坚持不屑地为着一个目标努力下去,用毅力和恒心与时间竞争,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终有一天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
孝坛:有多少孝可以重来                         (第7楼)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迪克牛仔用他有些沙哑但浑厚的声音诠释着爱情的无奈。大多数人都在为了爱情死去活来,有多少人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其实,仔细一想,会发现“有多少孝可以重来,有多少人还会等待。”
    高中时,我最喜欢看《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我经常为杂志上所写的故事流眼泪。这些感动我的情感故事,不仅有爱情,而更多的是友情和亲情。“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人人生的最大遗憾。四个成功人士做客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到现在为止,你们最后悔的事是什么?”有三个人侃侃而谈:后悔某一项商业投资;后悔当年误会了一个老朋友;后悔和自己的结发妻子离婚。有一个人却很平淡地说:“我后悔上大学。”话一出口震惊全场,他说:“家境贫困,还要上大学,让父母为了学费起早贪黑,当牛做马,甚至卖血。在我大学毕业那年,父母双亲相继去世。即使我现在再有钱又有什么用,父母已享不了我任何福了。”
    说得好!经常会看到,网上报道父母为了让子女上学,尤其是上大学,卖血、卖肾、卖肝……每当看到这样的报道,我就心寒。我敬佩那样的父母,却痛恨那样的子女。你,一定要牺牲父母的生命来供你上大学吗?这样的大学你读着能安心吗?我也是一个贫困生,只有也只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贫困生好像也只有通过上大学这唯一的渠道来改变自己及全家人的命运了,可这个度就得自己把握好了,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牺牲父母的基础之上,因为那样的话,你一辈子都不会幸福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已是多元化社会,上大学是成功的一条捷径,但绝不是唯一的途径。要多想想自己的父母,量力而为,如果真要让父母为自己上大学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这大学不上也罢!
忠坛:忠贞不渝                                 (第2楼)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日志,讨论的是结婚证是否应该有一个有效期。事实好像是这样,目前,除了结婚证外,其他任何证件都是有有效期限制的,就像食品一样都有一个保质期。对于结婚证是否应该有一个有效期的问题,我无从回答。只是突然觉得:对于现代人来说,爱情、婚姻难道已经快成为一场交易了吗?结婚证如果考虑有效期的话,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包换期、保修期?
    忠贞不渝的爱情,离我们太遥远了,好像远到只在传说中听过一样。《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和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人的爱情是传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他们为情而死,为爱等待千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人一生若能得到一场像这样轰轰烈烈的爱情,死也无憾。《今生我欠你一个拥抱》这部电视剧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讲的是一对军人夫妻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这个爱情泛滥、爱情贬值的年代,给人们枯寂的心带来了一点点安慰,让人们相信这个世上还是有真正的爱情存在。
    近十年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增高。离婚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而离婚;有的因为性格不合而离婚;有的因为两人感情消失,第三者插足而离婚,无论原因是什么,结果都一样,曾经的海誓山盟、甜言蜜语、花前月下全部被一纸离婚协议书代替,以前的美好记忆变得苍白无力。“忠贞不渝”这四个字放在现代人身上,太沉重了,没有几个人能承受、敢承担得起。爱情是甜蜜的,婚姻是神圣的,人们不应该玩弄爱情、游戏婚姻。对待爱情要忠贞不渝,对于婚姻要有“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态度。结婚证真的需要一个有效期吗?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结婚证一直都是有有效期的,这个有效期就是——永远!
义坛:所谓情谊                                (第3楼)

友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朋友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感受到朋友的珍贵。很喜欢这句话:名利脚下踩,情义两肩挑。比起名利来说,情义更重要。
    人们都喜欢追名逐利。正如纪晓岚所说的那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名利面前,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浑身散发着铜臭味,心中充满了欲望。友情,在人们眼里,变成了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以“朋友”的名义,利用他人。为了名利,出卖朋友,甚至现在人们在结交一个朋友时,都要首先考虑对方是否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在这种形势下,“友谊”成了人们肮脏交易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朋友两字,也渐渐变成了一种利益者之间的代言,朋友之间没有了信任,没有了感情,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交易。
    曾看过一篇杂文,通过写现在人们手机通讯录中人员的变动及联系次数,来体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看完之后,很受震动,也拿出自己的手机翻看了一下通讯录。看完之后,到吸一口冷气,原来我也是这样的人:小学、初中时的好朋友号码还在,可好像一年也没有联系过一次;高中时的朋友,在逢年过节时发短信慰问一下,因为大多在外省,好像也没有打电话;而现在经常联系的,未必就是朋友,即使是,也好像是有利益瓜葛的朋友。人总是在变,无论是所处的环境,还是心。人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要认识新的朋友,可那也不能就冷淡了老朋友。啊,我的朋友到哪里去了?
    虽然通讯录里有将近80个人,可真正能打电话聊天的又有几个。有些人,我想删除,可心又有点痛,毕竟看到名字,有时会想想从前的日子,那也是一种幸福。留着吧,能看到名字,那也是好的!这就是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交际圈子变大点多了,认识的人多了,朋友却少了。人们渴望友情,可友情在名利面前、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无足轻重。人们的心裹了一层又一层,让人无法接近。人们越是成熟,友谊的纯洁度越低。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人能倾听自己的心声,那就不要犹豫,撕开伪装,敞开心扉,找个朋友好好的聊聊吧!

仁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6楼)
    孔子“仁”的思想的主体就是爱人,爱他人,爱天下人。对于爱人的原则,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要用宽容之心对待他人。
    现在人心气很高,心浮气躁,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绝大多数人在看待问题时,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做什么事,都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别人更是没有一点宽容之心,换位思考之意。就说一件小事吧。现在大学里学生多,而图书馆的自习室有点小,不能满足同学们上自习,于是就出现了“占座”现象。在桌子上,放本书、放支笔、放个杯子……总之放一样你的东西在那里,它就属于你了。你热爱学习无可厚非,你中午或晚上要离开一会儿解决一下吃饭问题,占一下座,我也可以理解。可我不明白的是你为什么占了座,却一天不见你人影呢?大学生都还是有点素质的人,不会把你的东西扔到垃圾桶里,只是在走过时,会叹息一声。既然你不上自习,为何要占座,让别人也上不了自习呢?学校这些公共资源本来就少,就不需要你在浪费了。
    这只是一件小事,好像无需在这里“无病呻吟”。只是我觉得有点气愤,有点悲哀。已经是大学生了,可还是那么无视别人,只考虑自己。我现在只想说:“同学,能请你以后想好自己上不上自习,然后再决定占不占座,让物有所用,别让一个自习室堆满了书,却不见人。”
和坛:有评奖评助想到的                         (第2楼)
学校有着“象牙塔”的美称。因为在这个充斥着利益纷争、充满着权利角逐的社会中,学校是一块幸存的“净土”。学生在人们眼中,也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群体。可现实已经不是那样了,一涉及到利益,学校也就成了社会的缩影。
    大学里,每一个学年完了之后,学校就会组织一次综合测评,对同学们上一学年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估,包括专业成绩和平时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这种测评方式,我认为是非常合理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学校用综合测评的成绩排名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这两个标准,来进行奖、助学金的发放。我依然认为这种评比方式是公平的,既照顾了家庭困难的学生,又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在还没有更好的标准之前,综合测评就像高考一样,是一种相对合理和公平的标准。
    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标准是不能改变的,可其他的就有了些变化。这时候,利益冲突就出现了。曾听说,有些班委就擅自更改数据;有的人就像老师打“小报告”;……种种恶劣行为出现了,只为了能拿到那点钱。
    在综合测评那几天,整个班的气氛都很怪异,同学们说话变得小心翼翼;笑声减少了,不在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打闹了;……总之,同学变得比平常更敏感了。小小的综合测评,就搞得人心惶惶。其实,在同学心目中,还没有把利益看得那么重要,同学需要的仅仅是公平、公正、透明。至少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让大多数人看到了公平、公正,让他们也认为测评结果是合理的,那同学之间的友情是不会经不住一个小小的综合测评的考验的。
 
评语:
作者侧重于对经典精神的自身理解和体会,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体现出作者“学、思、行”三者合而为一的经典学习取向。态度认真、语言流畅、论述清晰、有感而发。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