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第二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网络教育三等奖:张阿生

第二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网络教育三等奖:张阿生

字号:T|T
 
 
 
 
 
云南师范大学哲政学院
08 思想政治教育A班
张阿生(084020058)
联系方式:13708761855

 
1、仁
“仁”作为儒教思想的核心价值,它是儒教教义的逻辑起点。加入把它看做一粒石子,将它投入社会这个“水平面”上它将泛起忠、孝、礼、义等的涟漪。从而构筑起中华十大礼义的国学蔚蓝与经典。“仁”以人类的良知作为其发生与运行的载体与必要条件,离开了“良知”所谓的“仁”便只会是幻想式的空中楼阁。人的“善”是“仁”发生的潜意识源动力和逻辑原则,而它的逻辑结果是“和”。
 
 
2义”最大的反作用力来自欲望,尤其是贪欲—贪不正当之利。侠义从属于义的范畴,它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精神元素,古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言“侠之大者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一种极度的气概和胸襟。这种豁达也从容,也潇洒。
   包容和牺牲精神构筑起“义”的两条精神坐标
3“礼”是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文明的外化与符号。中华民族被贴上了“礼仪之邦”的标签正是因为我们以礼行事。而“礼”包容了的是友爱、善义、秩序等原则内容。但我们对封建礼教必须持谨慎的态度,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彰显其合理之处让我们的生活与世界运行在和谐的轨道上
4  “智”与之相对应的是“愚”,晏阳初先生认为人类的共同敌人之一就是愚昧,“我们有避免愚昧的自由”。这是他在罗斯福提出“四大自由”后补充的第五大自由。
     我们创造灿烂的文明,其中智力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人的智力活动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它带来的物质能量是几何级的推动力。因而我们应当倡导“智”育培养我们尊重知识、科学主义、尊师重道的民族品格。
5“信”即真诚、诚信。信用是当代社会交往活动正常运行和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诚信不但是一种互动过程,它也是一种相互需求。讲诚信意味着我们对别人负责。这种责任是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正如我们说的“以仁立诚,以义立信”诚信的价值何其大我们已经不许多加说明。诚信不但是个人需求而且是社会必须。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也正是如此。
6  忠
“忠”高贵的民族品格,在它有忠贞不二、坚守正道等含义。在现代社会他就是爱国精神、奉献品质、忠诚道德、敬业风范。忠其实就是对自己或别人乃至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心。它是我们民族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忠于道德、正义民族以及自己。这些都是大忠。在一般层面上对于个人来说我们首先要满足低层次的。史泰龙在系列电影《第一滴血》中说过“我们可以热爱我们的国家,但前提是我们的国家必须像我们热爱它那样热爱我们”。我觉得此言意义丰富。
7仁
“仁者爱人”讲究的是一种博爱精神爱己、爱他、爱物。这不仅是君王的风度也是众人之需。通过爱这种最无私的感情作用于万物构建一张关系网络,无论我们在哪个节点上,我们都不会有无助感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孤行。而在整个网络中凝聚着一种至上的能量,让我们每个人同时都有幸福感。而在这“和谐”的土壤上孕育的花朵一定也将芬芳。
8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价值。孝道是我国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是人类良知的一次具体的完美的践行,它通过一颗感恩的心来践行这种高尚的道德。在这里不需要很高的道德境界,他只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我认为它最能折射人性的光辉,它是最具亲和力的社会道德观念。它以“尊”和“敬”为主要的生命线。
9“廉”是一种气节,中国人是最讲气节的民族。廉要求我们朴素和节俭,在社会生活中廉洁的精神。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疯狂的年代里,物欲极端膨胀,人们的精神空间已基本被物质世界吞噬。面对物欲横流流的世界大力倡导廉洁的精神,可以有效的中和这种物质极端。还人们一个物质与精神平衡的世界。
10  “毅”是一种坚毅的人格品质和坚强的人生哲学,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我们认为认得意志是具有弹性的,面对苦难时我们是否可以勇敢的正视、面对。这是决定了它的弹性空间的最主要的控制力。
     我觉得对毅最经典的阐释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应当继承这种高尚的精神遗产。
12“和”是我们追求一切礼义的最终落脚。“和”的内容体现的中华民族最具创造性的“中庸之道”,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天人合一。我们对其他九大礼义的推崇就是为了缔造一个“和”的社会格局。人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幸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波澜壮阔中我们是很难平静的满足的。只有在“和”、“有序”、“顺”世界中我们才能得到生活的真谛,才能实现生命的升华。
12思考
我们的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原则基础上。它的动力系统则是以人类的良知为内在驱动力。而我们对人性的估计是否过于乐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提,至少我们与西方法律设计的出发点以人性为恶是相异的。特别是面对当今时代我们价值信仰中的某些东西已经开始做离心运动了。对此我们不得不在内心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拷问。正如柏杨先生指出的:沉淀了千年文化的这个大酱缸中,蛆虫也是必然的伴生物。有时沉淀的未必一定是精华。
13人的自然意义
我们所说的人本主义与所谓的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极大的差别。强调以人为本本非是推崇人类主导自然,实则是将人性回归到自然的本来逻辑上,重拾人本来的、自然的意义。首先把人看做是一个自然体,其次才是人的发展需求,但终究是跳不出自然圈的。所以以人为本其实是人的本质回归。
尊重人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一切顺其自然,而并不是像人类中心主义那样强调人可以主导一切。
14超越性回归
自然是一种本真的状态,自然也是一种无为的超越。
----“自然”是我们修身养性与追求幸福的终极。我们无限地放大个人的意义,全心努力地去追求幸福—这是人本来的使命,当个人个人幸福与自然状态交织是,这应该是一最高的境界了。但我们追求自然式的幸福并非简单回归,而恰是一种超越。
一个轮回后我们又回到了起点这中间的过程就是超越。
1自然法则
“道”是一种自然的法则。西方文明同样推崇这种自然之道。他们把它称之为“自然法则”这是西方文明中社会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基础和根源所在。自然法则折射出人作为一个自然体的存在,我们有平等、自由、博爱的自然要求。因为自然本身也赋予了我们这些权利。在一个自然的秩序下,我们的理性需与自然之道相互和谐共存。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和“超我”
16最自然的道
最自然的“道”不是一种具体的法则或现实的原则,而是一种“无为”、“无求”、“无我”的超脱性境界。正如老子所言“道无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讲究一种纯洁、至极的原始意义。它也像世界之初那种混沌的哲学,那是一种纯粹的意义。所以我们回归到自然的本来上,这绝非倒退而是一种天道使然。
17“儒”性
儒家经典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起点,它起源于我们民族独特的历史和独特的精神思维。它以仁、孝、礼、义等为逻辑内容,为华夏儿女找到了一个灵魂的归宿。这种归宿感可以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幸福感。遵循儒教教义对个人来说可以实现幸福的升华,对社会来说可以成就其和谐。
18信仰
信仰不仅仅是精神寄托那么简单,它具有更重要的社会作用,共同的信仰作为维系社会,团结人类的精神纽带。因为它的存在使人们可以摒弃私利,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共创。都说中国当代存在信仰危机,虽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但是十大义理更可以被普遍接受,也就是说它具有普世价值,可以成为国人的价值风向标和精神信仰。
有人说西方文明有两个维度构成,理性构筑其了它的物质世界,基督文明(其实也就是教义),勾勒出它的精神蓝图。
19“水”样人生
曾有言“心若止水”,水是极柔的,但还有极变的特性,无论它是怎样变化的。遇强则波涛汹涌,遇平则安静若无,但背后至柔性才是使然的关键,变通使它豁达,平淡使它有生而无息,该平淡是它绝不喧嚣,奋起时它绝不平淡。古人云“智者乐水”,追求“水”样人生这就是追求至上至善的境界。
 
20.我的骄傲
虚怀若谷,这是何其的宽广,心若止水,这是何其的豁达,我们有幸行走“阴阳五行,太极两仪”的哲学世界中,这是何其的幸福。
追求自然地上善,放浪绝不失细腻,“乐于山水”朴实却绝不失崇高的华丽。
“虚”就是最大的实,正如“空”就是最大的满和“无”就是最大的有。因为“虚”就有了可以容纳说有实得空间。“静”就是最大的动,因为“静”可以变生一切的动。能有幸继承这种传统文明,我深感骄傲。
个人信息:哲政学院  08 思想政治教育A班   张阿生(084020058)
联系方式:13708761855
 
评语:
张阿生同学的帖子,总体上说,态度是比较认真的,帖子从义理的基本内涵出发,联系实际生活,谈自身体会,与要求是比较相符的。但有些部分的理解却并不深入,只是流于浅表。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