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会工作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字号:T|T

传统道德观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内容十分丰富,难以用一篇短文进行概括和介绍。现就古代思想家中最负盛名,影响最大的老子、孔子等有关道德思想作一简要论析,以说明其永恒价值以及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老子的《道德经》建立了道家伦理文化的基本框架,包含了道家伦理文化的精粹。孔子的《论语》建立了儒家伦理文化的基本体系,包含了中华伦理道德文化的精华。历代封建王朝尊儒家为正统的传统伦理道德。《道德经》、《论语》等著作中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系列深刻观点和精辟论述,构成了中华伦理道德文化的主要源头,其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如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历史条件下,坚持与时俱进和继承创新,把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相互融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守做人之德与为人之道是构建当代中国道德观的基石

老子提倡“谦下”、“不争”、“少私寡欲”,主张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得)信。”诚信既是为人之本,也是为官之本,为商之本,为国之本。就为人之本而言,老子还提出了“知人者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报怨以德”等观点,这些思想对于增强道德修养和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很有裨益的。

孔子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首先强调了“守道”与“修德”的重要性。人一方面要立志学习和遵循社会规范,而且还要依靠“仁”心,也要游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这也是孔门教学的重要条目。孔子还提出了修养道德的四种方法:“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民者国之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治国重在抚民。民德决定民风,民风决定国之兴亡。老子、孔子等历代先贤都非常重视教化于民,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在近代以来,传统道德文化遇到极大冲击和挑战,在历经 “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各个时期之后,国人往往把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当作糟粕给丢弃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面临改革重组,思想意识形态比较混乱,“重官轻民”、“重商轻文”、“重利轻义”,“官本位”、“一切向钱看”等思潮盛行,因而带来官商勾结、贪污腐败、贫富分化、为富不仁等社会腐败丑恶现象。造成因官民矛盾、贫富分化矛盾突出而引发民怨沸腾。正是面临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社会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包括道德观也必然面临融合、升华、重塑决择。继承传统道德精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改革创新中国特色文化,以融合构建新的道德体系,这就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题中之要议。坚持“三讲”、“五爱”、“八荣八耻”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荡涤社会污浊,提振民心,还社会清明之风的根本要求。

二、强化“官德”是构建当代中国道德观的重中之重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圣人无常心,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我亦善之,德(得)善。”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谓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其意志,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善待与信任。政治宽闳,人民就纯厚忠诚。政治严苛,人民就缩手缩脚。这里表现了老子的政治观点,指明统治者的为政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意谓治理大国就象煎小鱼,不要常常去拢动它。“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之说,适用于所有的人,但主要还是针对统治者的,其思想朴素而深刻。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何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齐而内省也”。“贫而乐,富而好礼”……。

老子、孔子等先贤的这些至理名言,关于对官员或领导者人格与自身品德修养提出的要求,非常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历朝历代官风影响民风。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各级官员或领导者,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手中的职权,与民众的权利息息相关,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当前,由于少数领导干部官德缺失而产生的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单位、部门屡禁不止,频繁发生,甚至愈演愈烈,在不断刺激着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挑战和突破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底线,祸国殃民,令人发指。主要表现在官气熏天、横行霸道、欺上瞒下、慌报虚夸、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胆大妄为、疯狂敛财、信念丧失、求神拜佛、趣味低级、包养情妇、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其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就是搞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

有些领导干部一旦掌权之后,不思为民,投机专营,以权谋私,挖空心思为自己、为亲友、为小团体谋利益,搞权钱交易,贪婪无度,疯狂敛财。从大宗商品采购,工程招标,到开“帽子”工厂,买官卖官,没有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从开始收受礼物发展到大笔受贿;从索贿到敲诈勒索,最终官德尽丧,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从查处的赃官受贿案件看,案值越来越大,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从千万到上亿,而且有的形成了串案、窝案。江西婺源县原县长杨峰,利用职务之便,先后多次收受他人贿赂。杨峰对金钱的贪婪近乎到了疯狂的程度,他开口就向某私企老板索要上千万元贿赂,还恬不知耻地对客商说:“你在婺源发了财,不对我表示表示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 从这些年检察机关查处的受贿案件当事人的供诉或悔过书中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是,腐败官员对于送礼的人,由开始小心谨慎拒绝接受,到逐步放松警惕接受,再到后来的来者不拒。以后收受钱财多了,慢慢地就习以为常了。

近些年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中,生活腐化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比如陈良宇、李嘉廷、杜世成、陈绍基、王华元、陈同海、王守业、王昭耀等等,可列出一大串名单。据报道,现行婚姻法修改起草专家小组主要负责人巫昌祯教授调查发现,官员腐败60%以上跟包“二奶”有关系,被查处贪官中95%的人有“情妇”。 生活作风问题一直以来是领导干部的“高压线”。然而,由于对官员考核大多“唯政绩论英雄”,而对官员“私生活”却缺乏有效监督,以至一些官员流连于声色犬马,养情人、包“二奶”,甚至嫖娼狎妓、共用情妇……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官员对个人生活作风问题麻木不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令党无颜,令国悲哀。

领导干部作为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对金钱的贪婪和生活腐化堕落,不仅败坏了自身形象,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百姓中的威信。凡是对金钱的贪婪演变成一种习惯时,他就不会感到贪腐的耻辱与违法的畏惧,失控的权力会逐步让其麻木,进而在心理上变得心安理得、最后欲壑难平。而沉溺于灯红酒绿,包二奶、养情人的官员,往往都会与腐败结缘。领导干部掌握着公权力,一旦醉心享受,一心思淫欲,必然会逐步与贪腐势力合流,进而陷入腐败泥潭。

官德不彰,民风难淳,自古至今,概莫如此。加强官德建设,刻不容缓。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必须直面官德缺失之痛,下猛药以治沉疴!
    加强官德建设首要的是要求各级领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和社会的责任。领导干部手里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是由人民赋予的。干部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因此权力的使用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心中装着群众,是最重要的官德。如果干部正确运用权力,执政为民,秉公用权,其权力就会成为社会的福祉;如果干部掌权为己,以权谋私,权力就会祸国殃民。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一心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深受人民敬爱和铭记于心。而各类腐败官员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被人民所唾弃。

加强官德建设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加强官德建设必须抓紧领导干部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一些党员干部由于不重视学习,不仅观念陈旧落后,综合素质差,“讲政策不如上访户,讲法律不如钉子户,讲经济不如个体户”,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连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都不了解,不学,怎么去信?不信,怎样去用?不用,怎么去坚持?不坚持,哪来的理想信念和信心?怎么能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实践宗旨也就无从谈起!

加强官德建设既要官员自律,更要制度他律。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尤其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努力做到:在生活圈中严守规矩、抗得住各种诱惑;在交往圈中分清良莠,不交不良之友;在娱乐圈中抵御“灯红酒绿”,不为声色所迷。同时,自觉坚持慎微、慎欲、慎初、慎独,注意每一件细小的事情,“去小恶以保本真,积小善以成大德”;谨防欲望过度,用理性控制欲求,“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避免第一次的放纵,守住自身廉洁的第一道防线;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有监督和没监督都一个样,时刻独善其身。
      加强官德建设必须不断加大对官员的考核力度。突出对干部道德四个方面的考察:一是对党忠诚、顾全大局、珍惜团结;二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克己奉公;三是孝敬父母、和谐持家、尊重邻里;四是心存博爱、严守法纪、情趣高尚。围绕这四个方面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且形成机制。
      对官员的道德要求,不同时代会注入不同元素。官德的核心是为谁用权问题,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其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

三、促进社会和谐是构建当代中国道德观的根本目标

老子关于生态伦理的阐述,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对于建立生态伦理学,增强环保意识颇有启示意义。老子指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其内涵极为丰富而深刻。

《论语》中有“和为贵”之说,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和指不同东西的和合与统一;同,则指相同东西的简单相加或同一。《国语·郑语》也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对社会对人民都是相当重要的。

孔子的“中庸”学说颇有合理内核。“中庸”是孔子晚年的新提法,虽然它也是世界观,但主要是方法论,是孔子在几十年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验总结,是为了在存在社会矛盾情况下推行其“礼”,实行其“仁”而提出的新理论,也是他学习《周易》的结果。“庸”通“用”,即以“中” 用,“中庸”又称“中行”。“中庸”就是用中道、行中道之意。孔子所说“过犹不及”,以及所谓“尊五美,屏四恶”的提法,是他运用“中庸”思想以加强思想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阐释。虽然“中庸”思想强调了矛盾的同一性,有保守性的嫌疑,但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不可分割,统一体对立两个方面的斗争以彼此相互联结为前提,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条件还不具备时,在保证了量的规定性与质的稳定性的条件下,使对立双方各在一定限度内发展,从而保持统一体的统一与和谐,保持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安定和顺,仍是必要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毛泽东在《致张闻天》的信中曾指出,“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即是右的东西”,并同意称“中庸”是孔子的一大发现和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研究一番。看来“中庸”之道在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仍然是很有用的。

创建和谐社会就是使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社会稳定有序。具体地说就是实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是,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科学可持续发展.。构建当代中国道德观,就是要更好地规范国民思想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保障。(武汉国学与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本论文已经在《山西党校报》上刊登发表 。

                   作者:安徽 孙治安

                    二0一二年十月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