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直属专案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下半年总结 韩 星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下半年总结 韩 星

字号:T|T

2016年下半年“儒学研究”“国学主文献课”课程总结

报告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您好!2016年下半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为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儒学研究”,与黄朴民老师合开设了“国学主文献课”。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名称、学生人数、课时总量:

“儒学研究”属于博士生课程,学生8名,每周3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3×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58课时。

“国学主文献课”属于博士生课程,学生5名,每周3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3×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58课时。因为是与黄朴民老师合开,我的实际课时是29课时。

二门课时总计:87课时

二、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

“儒学研究”是给博士生的课。本课程在本人对儒学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开设,主要内容大都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而且不断有新的成果发表,我都尽可能拿来讲。课程计划按照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编排,就儒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儒经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认为儒经所体现的道统就是今天所说的核心价值,探讨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强调儒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的重要性。《孔子儒家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建》是针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问题提出以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以儒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儒家中国道、教、政视野下的政教关系问题》就中国道、教、政视野下的政教关系问题、中国历史上政教关系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梳理。《道统的失落与官本位之兴盛——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考》是针对现实官本位的兴盛从以儒家的角度,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的关键,并提出了具体的思路。《社会儒学——儒学的现代转型与复兴之路》中作者提出“社会儒学”的概念,并进行了历史梳理和结合现实的讨论,为儒学的现代转型与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儒家天人一体观与生态文明》认为儒家的天地人一体观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而人作为主体在天地之间有独特地位和作用,这就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齐家之道及其现代传承》认为齐家之道就是整治家庭、管理家族之道,通过家庭伦理得以实现。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由父子、夫妇、兄弟组成,以维护家庭的基本秩序,实现家庭和谐。齐家之道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是治理国家,平治天下的基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齐家之道怎么传承?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注意和吸取。中国当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通过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齐家之道,促进我们在现代化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传统家庭伦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社会儒学的逻辑展开与现代转型》认为社会儒学是一种历史形态,也是一种现实要求。文章对历史上儒学如何在社会层面展开而形成的社会儒学的逻辑理路进行梳理,认为修身为社会儒学的根本,家庭为社会儒学的基石,社群组织是社会儒学的展开领域,天下大同是社会儒学的最高理想。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型应打开社会儒学发展的广阔空间,传承修身齐家之道,使儒学在社会组织中灵根再植,推动人类社会走向大同世界。这就为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提供了一种方向性的思路。

“国学主文献课”我主要通过与研究生一起研读近代以来代表性的国学研究范文,如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思想通史》、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等拓展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深化国学研究,提高博士生的学术水平。

三、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

“儒学研究”主要是引导博士生研究生对儒学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儒学研究能力,推动儒学研究的深化。博士生是不同专业的,虽然将来他们不一定做儒学论文,但因为儒学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做无论什么领域的研究,不懂儒学是不行的,不懂儒学就容易偏离正轨,所以让他们对儒学有所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国学主文献课”确实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博士生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在上课中主要让他们先读原典文献,再讨论,最后我总结,效果还不错。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办法:

在教学中,我还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带领或博士生何大海、时婧参加一些学会议。有的同学通过电子邮件给提出问题,我进行详细的回答。本学期还带领国学院几位本科生去西安游学,这是学院的统一安排。

五、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先秦诸子专题研究”、“儒家思想研究”。前者是对全校本科生,后者是对全校硕士研究生。另外,我继续参与社会上经典研读活动,主要是北京的燕京读书会、论语汇微信群的《论语》讲解、学术指导。

 

最后,感恩赞助人冯先生和鲍小姐,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

顺祝

大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韩 星

2017318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