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论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

论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

字号:T|T

论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杨萍
摘要: 道德危机才是制造世界疾患的真正元凶。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教育角度分析教育的意义,探讨德育价值在现代文明中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道德,教育,价值


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道德缺失已成为这场百年不遇经济海啸的真正元凶,随着社会失序、行为失范、价值失衡现象的此起彼伏,社会要求强化道德教育、加速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更加强烈,老子曰“反者道之动”, 毋庸置疑,全面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机不可失。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神经系统’,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期望的最好表达。”[1]德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人如何“做人”的实践活动,是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温家宝总理在剑桥演讲《应对金融危机两手都要硬》中指出:“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
1 回归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1]马丁•布伯说:“本世纪的疾患之严重无与伦比,它集一切时代之病症于一身。”现代教育在传统思想和以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工具理性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共同驱使下,一方面高度发展,创造着“不朽”的业绩,另一方面又成为“社会异化”、“道德沦丧”的帮凶。今天教育的困境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是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根基深厚,力量强大。谁来拯救教育,谁来创新教育,这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中国教育已经到了必须在源头上进行深刻反省的时候了。
今天在回到轴心时代的东西方选择上,世界的目光已朝向东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一批哲学家呼吁回到中国寻求救世妙法。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象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满载宝藏,放下吸桶,唾手可得。”1988年初,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若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中国孔子的智慧。”汤恩比博士也明确指出:“只有两个文化可以拯救未来社会,一是孔孟之道,一是大乘佛法。这两个文化都必须到中华文明中去寻找。”[1]顾明远先生也强调:“对教育传统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是传道、选择、发现和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主要起源于先秦时代,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同时兼容墨、道、佛、法等各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体系,这种道德文化体系对世界
许多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伏尔泰在其《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还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同样,霍尔巴赫也说过,法国要繁荣,必须“用儒家道德取代基督教道德” [3]。
2 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式虽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破产潮、失业潮风暴,但也深深引发了人们的教育拯救热情,痛定思痛与深切反思之后人们发现:仅仅培养社会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关注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其中道德素质培养为重中之重。[4]微软研究院用人的标准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足够的创造力、工作热情和团队精神外,尤其看重人才道德素质,应聘者要经过严格的面试,以考察他们是否正直与诚信。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遵守规章制度,遵循操作规程,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把培养合格、负责任的个人和社会公民视为己任,力图提供一种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对教育的育人功能有所忽视,对于“人”培养关注不够,对于“如何做人”强调不足。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趋向于功利性选择。从教育内容及方式上看,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甚于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及批判与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养成。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说具有宽阔的眼界、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通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德性文化[3],其以“人性善”为基点,提倡德化天下;在德育目标上追求群体道德价值,以社会为本位,追求社会有序。尽管中国传统德育强调“仁”,肯定人的道德本性存在,但所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其德育思想历来以社会为本位,强调“礼”为核心,致力于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德育伦理学卷》指出,中国德育思想最具特色的内容,首先是注重内心的自我修养,强调道德的自觉;其次是强调知和行的统一,为学和践履的一致;再次,德育与宗法政融为一体;第四,教人如何做人。可见传统文化承载着德育目标的全部内涵,只要方法得当,一定会推动德教进程。
3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德育价值的有效提升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道德素质标准尤为重要,因为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实现心灵的真正放飞,在心灵自由成长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德育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能净化学生心灵,如何有效提升德育价值,传统文化教育当仁不让。
3.1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律能力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内化,认为人应当自立、自觉,从而促使自己心智成熟,达到转识成智。《礼记•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是说个体在独处时,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按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事。
孔子在道德教育上特别强调要从自我做起,然后推己及人。认为人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道德境界。
甲是重点大学毕业,乙是普通大学毕业,二人同时被招聘到某医院工作。为了和乙搞好关系,甲对乙一直很友善,不在背后议论任何人,也不在他面前显示什么“能力”。但出乎甲的意料乙却打定主意要和甲比高下。后来得知,乙把甲的大小过错、弱点添油加醋广为传布。甲初闻当然不爽,但没有太在意,依然热心待乙。但这番好心没得好报,乙还是继续诋毁甲,说甲的坏话。怎么办?甲默默容忍,不与乙争辩,工作时更加认真细致,努力解决病患,与同事和平相处。而乙呢,因为太分散精力诋毁甲了,结果工作没搞好,几次出了隐患。经过一段时间,事情开始发生变化,开始时乙到领导处告甲的状还能奏效,领导听了也找甲谈话。后来舆论很快发生了变化,同事都说甲稳重、待人诚恳、不背后损人、做事踏实,说乙轻浮、不踏实、待人不诚、做事让人不放心。病人也都愿意找甲来治疗。后来乙再背后说甲坏话时,竟然遭到了别人的教训,要他多向甲学习。由于甲专心致力于业务的提高,不但读了博士,提高了学历,而且工作还得到了晋升。而乙不但晋升推迟了一年,学历提高也慢了几步。凭心而论,乙的智力在甲之上,记忆力也很强,那么差距在哪儿呢?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不得不承认道德自律对人的综合影响。
3.2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塑造人的德性,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即道德的履践性,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他是否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实践某一道德行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种重行的知行统一理论有助于学生去除浮躁习气,养成关注细节善解人意的良好作风,有效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以举手之劳的小事看深情、见奇效,现在“细节决定成败”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前驻德大使卢秋田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有个招商引资的代表团去荷兰访问,团长最后说这次招商引资非常成功,感谢大使们,回去会向领导报告。他离开后的下午,荷兰人就给我来电话,说:‘这个团长下次再来荷兰,我不再接待。’我不解,说:‘不会啊,他不懂外语,要说伤害也不可能啊。’他说:‘他伤害了我,当时我进来时,这个团长接见我,他握着我的手,眼睛却看着下一个人,最糟糕的是,他居然还和下一个人说话,那他到底当我这只手是什么。’这个团长带着圆满成功的喜讯回国了,可他却不知道这圆满成功的背后他却失去了一个朋友。”这个故事难道不发人深省?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又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社交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把握自我。
3.3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心悟、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即现代人所说的悟性、灵性、理解能力。悟性即感性与理性合一,悟性是一种全身心的协调、统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既可以用心“看”,也可以用感官、身体“思”(体验、体悟),使身与心的感性与理性界限模糊、融为一体。
在传统道德文化中悟性有多种语义,但无论是醒悟领悟、感悟体悟、渐悟顿悟还是解悟证悟,都是心悟。 “德者,得也。”(《礼记•乐记》) “学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这里的“得”是“心得”,而“心得”的关键是心悟。譬如庄子看庖丁解牛得养生之道,孔子看河水流淌叹“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再如我们熟悉的“落叶知秋”、“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等等。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有心悟,才能实现道德的内在升华。
我国当今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分看重道德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即心悟能力的培养。由于现代社会节奏变化加快,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仅靠传统道德知识、道德准则的传授,已无法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因此,现代德育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重视德性的养成,这也是道德教育适应高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4 结论
“不理解历史的人永远长不大”,要在危机蔓延纷繁复杂的无序发展进程中建立新秩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尤为关键,因为,“对这个国家过去的真正的理解,可能就是任何受过教育的人的全部素养的公分母,这样,他们就可以团结起来面对未来而无所畏惧。”[2]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如春风抚柳润泽大地,实现着德育价值在现代文明中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 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2] 赵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历程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8
[3] 张忠华.论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的现代价值[J]. 高校教育管理, 2008,(06) . 
[4] 邵长胜.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