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冯先生历程 > 广邀两岸三地学者,纵论中西文化交流

广邀两岸三地学者,纵论中西文化交流

字号:T|T

 

广邀两岸三地学者,纵论中西文化交流

——第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侧记
June 01, 2011

2011年5月21-22日,由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办的"中国参与世界:中西文化交流" 专题研讨会暨第七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澳门大学等两岸三地的多位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就中西文化交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5月21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冯燊均演讲厅(B101)隆重举行。吴清辉校长、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和夫人鲍俊萍女士以及UIC众多师生出席。中国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伍鸿宇博士主持开幕式。


与会学者、嘉宾在开幕式上合影留念

吴清辉校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是我校开拓的补充课堂教育的新途径,也是对书院教育的传承与发扬,目的是通过来自不同国家和社会形态下的学者的阐论,超越不通的空间、社会制度和传统,将古今中外人类的经验融合在一起,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培育全人。迄今为止,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六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形成我校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


吴清辉校长开幕致辞

随后,吴校长为出席本届研讨会的各位学者赠送了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研讨会现场
        

        
吴校长向与会学者赠送纪念品

5月21日上午,台湾大学周志文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分别发表演讲。周志文教授以利玛窦和笛福两位历史名人为线索,探讨了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看法的转变。他认为,欧洲人对中国整体印象的转变与欧洲人自身历史地位和对世界需求的改变有关。张西平教授则从新发现的几则历史资料入手,论述了以波兰耶稣会教士卜弥格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他还现场展示了自己刚刚搜集到的一些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


周志文教授谈十七到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看法的转变

张西平教授讲述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21日下午共进行了两场演讲,四位学者分别作报告。首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耿升教授和台湾中央大学王成勉教授阐述基督教文明与中国文明的交流历史。耿升教授从康熙大帝与法兰西王国路易十四的联系入手,结合当时耶稣会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实际,探讨了中西文化互相撞击下的交流经验和成果。王成勉教授梳理了自明末至20世纪早期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文化的遭遇过程,并引导与会师生一起探讨基督教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关系、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短暂茶叙后,通识中心主任陈彰范教授以《中美百年文学关系的回顾》为题发表演讲,分别就"儒家与美国的文艺复兴"、"易经与美国科幻小说"、"禅宗与美国文学"等内容进行了论述。在总结20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他指出,我们要真正了解自己,只有把自己与他者相互对照,辨析比较,才能办到。最后,深圳大学王晓华教授则就中英文化交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迄今为止,中英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国家意象经过了两次转换,国家地位则呈现出明晰的不对等性。在未来,中英文化交流将从单面输入走向对话。21世纪既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纪,也不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世纪,而是多元对话的世纪。


耿升教授谈康熙大帝、路易十四与天主教入华

王成勉教授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如何参与世界

陈彰范教授演讲:中美百年文学关系的回顾

王晓华教授论中英文化交流

5月22日上午,澳门大学郝雨凡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外交需要整体战略思考》的演讲。他分析了国内外的局势,并着重指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外交策略少有全局性的设计和安排,各项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整体战略思考不足。他强调,目前的中国应立足国内,放眼全球,通过制定明确的大战略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实现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和发展。接着,苏州大学季进教授就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与文化交流做了专题报告。他指出,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并列举出许多历史事实作为佐证。在谈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命运时,他说,不等性及边缘性是造成中国文学在广泛的世界文学中无法得到认同的主要原因。最后他还分析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因素包括文化和语言本身的独特性、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等。


郝雨凡教授:中国外交需要整体战略思考

季进教授谈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

两位教授的精彩演讲结束后,伍鸿宇博士分别向他们赠送纪念品。

    
伍鸿宇博士向郝雨凡教授赠送纪念品             伍鸿宇博士向季进教授赠送纪念品

5月22日中午,研讨会闭幕式在冯燊均演讲厅举行。伍鸿宇博士致闭幕词,感谢与会学者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和所发表的精彩演讲。


研讨会现场
20.jpg    
茶叙时间,学者、同学们继续讨论、交流
    

    25.jpg

    
同学们踊跃提问



合影留念

本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虽时间短暂,但议题丰富,视角多元,探讨深入,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尤其重视发挥教学功能,强化学者与学生的交流。每场演讲结束后,与会学者都与现场的UIC学生就演讲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卓有成效地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加深了同学们对中西文化的理解,达到了预期效果。

撰稿:田帅、胡晓、陈雨思
摄影:王成、张鑫源、倪慧薇、吴璇
编辑: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