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云南经典教育中心,在四年的经典教育推广中,在专家的引领下,与第一线的老师们共同索总结出了幼儿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经典教育的课程设置,借助丽图辽宁教育资源平台,向经典教育的爱好者、推
广者、践行者;向社会的同仁们介绍我们经典教育阶段性初步成果,其目的是让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落实,让广大的中小学生获得发展。
傅新峰
前 言
面向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有识之士逐步形成共识:
二十一世纪是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重放异彩的世纪!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主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国际会议上,75位代表提出了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要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要掌握和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以中华文化精髓为核心、为基础,吸收采纳过去数百年科技文明的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由此可见,面向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同时以提高人文素养、让鲜活生命成为智慧生命的经典教育绝对不容忽视,二十一世纪是需要重开经典教育的世纪!
在王财贵博士倡导下,经过社会各界众多有识之士多年的努力,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已经在海内外广泛地开展,中华经典文化乃至世界经典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植根于众多儿童少年的心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文化基础。
云南经典教育中心在秉承儿童经典诵读的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孩子在生活中的言行是否符合经典的精神,倡导孩子“读诵经典,行弟子规”;其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从小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经过长期熏陶和不断积累,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
几年来,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把经典教育植根于千家万户的百姓之中,植根于教育第一线,通过落实专家讲座、老师培训,家长培训,学生指导,举办“经典诵读试验班”,建立“经典诵读实验基地(学校)”等工作,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把这些经验与方法进行整理、研究,总结出了“幼儿阶段经典教育设置”、“小学阶段经典教育设置”、“中学阶段的经典教育设置”。该设置从“经典教育目标”、“经典教育内容”、“经典教育形式与方法”、“经典教育讲授与操作”、“经典教育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对幼儿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的经典教育提供了比较清晰、具体、系统的方案。其宗旨是:进一步满足3-18岁儿童和青少年经典教育的需要,满足人们对经典文化的多样化、系统化的需要。
我们衷心地祝愿:通过经典诵读这种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成为才智双全、对社会、对世界、对全人类有用的人才;也希望通过经典诵读教育这种方法,能够起到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也希望通过经典诵读教育这种方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创世界和平。
关于“和谐教育”与“和平教育”的框架说明
翻开博大而精深的中国文化史册,千年积淀的“道德遗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中华民族子孙们浸润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心灵无比幸福,责任也十分重大。鲁洁教授在《教育的返本归真》一文中写道:“20世纪的一切都说明人类患上了‘分裂症’。在物质方面,人类已达到造物主的水平,几乎已经无所不能,可以无所不为;但是在精神和道德方面,在自我认识、自我把握等方面,却是如此的发育不良,水平低劣。”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存在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轻视生命,屡屡发生的多种暴力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面对今天的现状,我们不能追求单一的物质生活的现代化,更应该让“道德教育”在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抵御西方文化糟粕和精神垃圾的影响,让我们的后代不再行走在新旧德道的彷徨中;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的重担;为了让我们的民族永远位于世界的先进之列,我们提出了“和谐教育”的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去践行。

一、“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信仰教育”四个方面组成。
(一)家庭教育。主要以“孝道”为纲,形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相融的做人模式。
(二)学校教育。主要以“德育”为首,形成“六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科学教育)并举的求知模式。
(三)社会教育。主要以“责任”为本,形成“四面”(义务、责任、友善、合作)具备的做事模式。
(四)信仰教育。主要以“求真”为准,形成“四向”(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相存的共处模式(注:科学技术是“真”、道德修养是“善”、艺术欣赏是“美”、理想追求是“上”)。
二、“和平教育”。“和平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提出的现代教育观,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四大支柱组成。
(一)和谐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做人”,扎根中国,面向世界,实现“和平教育”。
(二)和谐的学校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求知”,立足中华,走向世界,实现“和平教育”。
(三)和谐的社会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做事”,建设祖国,服务世界,实现“和平教育”。
(四)和谐的信仰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共处”,相互尊重,融入世界,实现“和平教育”。
三、只有积极践行“和谐教育”才能实现“和平教育”。
该框架图的理念和思想遵循了人类基本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实现了与国际现代教育的接轨,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而现代文化让我们更多地具有世界的胸怀,在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之时,又顺应信息社会的时代需求,这就是当代人和谐教育的结合点。
我们坚信:只有用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积极的、进步的、正义的人文精神去教育孩子们,他们就一定会成长为优秀的一代。这些美好的人文精神就像人类的乳汁,会神奇地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使他们快乐、茁壮、健康的成长。
人生四个阶段的教育
一、幼儿养性阶段:0岁-3岁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好比植物的播种期,播什么样的种,就会长什么样的苗,要注意优秀人格的最初培育。
二、童蒙养正阶段:4岁-13岁是教育的重要时期。好比幼苗长出来的,要不断的扶正,浇水,施肥让其长成参天大树而成为栋梁之才,要注意端正其心性与行为。
三、少年立志阶段:14岁-20岁左右是教育的转折时期。孩子已广泛接触社会,十分关注和憧憬美好的未来,要注意引导孩子树立起良好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
四、成人养德阶段:对于20岁以后的成人来说,是终身教育的巩固提高时期,要注意不断地修养德性,彰显美好的生命为社会服务,让自己成为行为举止文明、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念
1.“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
2.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3.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渴望学习的本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优雅高尚人格的基础。
4.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感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知识融合。
5.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关键是给儿童背什么?应该背一生可以受益的东西。现在“死背”多了,将来才能“活用”。
6.该记忆的时候给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要强求理解,这才是合乎人类认识规律的教育法则。不要错用教育原理而扭曲了人性,浪费儿童的好时光。
7.“经典”,只要从头按照章节,一字一句读下去就会朗朗上口,形成记忆,能够背诵。
8.家长、老师的信心和正确的引导是成败的关键。
9.教孩子读诵经典不止是孩子进步,老师和家长也跟着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九位老人的《紧急呼吁》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海内外名家谈儿童经典诵读
南怀瑾(国学家,儿童经典诵读活动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很高兴看到有以背诵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经典。其意义首先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诗人,而在于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季羡林(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儿童经典诵读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国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杨振宁(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儿童经典诵读活动顾问):小孩背经典一点都不困难,好的经典含意深远,像我自己已经70多岁了,对经典的感受,每隔10年都有所不同。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诵读中国古典著作,如:《孟子》、《老子》,中国历史,古典诗词。到了初中,《孟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受益良多……现在,当我的科学研究处于逆境的时候,总是可以从《孟子》得到启发。
王光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们这代人,从小就习读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一直教育我们,要有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操,即要通过自身修养,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人。
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底子太薄。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个事情可以从娃娃做起,中小学生就可以做。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文化没有暴发户,不能白手起家。
郭齐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导师):大家知道脑力即国力,孩子脑子的发展就是将来国家的发展,这个非常重要。背诵是一个很重要的功夫,也是开发我们大脑的一个很好的功夫。为什么在少年时期非常重要呢?用经典,用人类的精华,用人类积淀下来的智慧来培养他,这是高营养、高智慧的东西。经典之所以重要,就是它原汁原味,有原创性。它含有人类多少代的经验结晶,很多经典是人性的流露,是直指人性的。特别我们中国的经典,它既有宇宙深层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又有政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情趣。
我们的经典教你做人,它提出了做人的道理,提出了做人的要求,提出了做人的方法,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好质量、好教材。如果我们把它舍弃掉,那就是民族的罪人!希望从少儿经典诵读开始,然后影响到全国,形成一个风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胸怀博大的人才,从容应对这个时代,应对全球化,应对现代化的挑战。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人文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对强大国家、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汤一介(哲家家,北京大学教授,儿童经典诵读活动顾问):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什么东西都可以补,但“童子功”是补不了的。
王元化(著名学者):不能想象,如果人民文化素质日益衰微,还怎么能建设一个富裕、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提倡诵读古诗文,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企图通过它来抵消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在汲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考核和分辨,探索并找出适当的资源来和汲取过来的外来文化同流合轨,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刘国正(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我赞成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其中涵蕴的爱国精神,热爱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还有高妙的语言艺术,都是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替代的甘泉。我们离不了它。
金庸(著名小说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适宜少年儿童诵读的古诗文应在情与理之间。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余秋雨(作家,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叶嘉莹(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我认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以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经典教育小学阶段的设置:

说明:《弟子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基础道理和规范。在短短的1080字中,它从做人、做事、生活、学习和交往几个方面,对养成良好习惯做了详尽而具体的要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把《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做为经典系列的基础工程,并贯穿始终,其目的是希望小学生在学习、理解、领悟和践行中,不断加强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正强化作用,使每一个孩子在15岁之前就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构造起成功人生的高楼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