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儒家思想研究”课程总结报告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您好!2018年上半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为研究生开设了“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和“儒家思想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名称、学生人数、课时总量:
“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属于硕士研究生课程,各个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20名,每周3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3×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58课时。
“儒家思想研究”属于硕士生课程,国学院、哲学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18名,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2×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48课时。
二门课时总计:106课时
二、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
国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重视经典和经学,对研究生来说对中国经典诠释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可以挖掘国学经典的思想价值,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思想资源。同时,受到西方诠释学的影响,当今中国学界已经越来越重视经典诠释学,无论是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学科领域都从诠释学角度深化学术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热潮。
“儒家思想研究”是给全校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儒家自形成以后,中国在历史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科技、医药以及政治、经济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主体地位。国学还是要以经学及其建立其上的儒学为核心或主体,即“以儒学为主体,以经学为核心”,这应该是国学院的发展方向之一。所以又必要对国学院研究生开设儒家思想研究。本课程是在我长期研究儒学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贯彻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方针,在对儒家传统精神进行梳理、注重传承的同时,同时特别注意其现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阐发。
三、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
国学院本科阶段已经开过不少经典解读课程,为研究生阶段打下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指导研究生阅读西方诠释学著作,以及中国历代经典注释的著作,进行思考、概括和总结经典诠释方面的问题。
“儒家思想研究”的学习是为了让研究生较深地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让他们对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清楚儒家在中国文化史为什么会形成主体地位,而且一直影响到今天,今天中国为什么要复兴儒家。讲清楚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儒学的重视,开辟了儒学发展的新时代。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办法:
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教学中,我注意引导阅读、思考,把课题教学和讨论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注意掌握经典诠释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儒家思想研究”我注重把历史上儒家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道德人格,和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结合起来,强调做人做事,让他们通过历史上圣贤大儒人格思想的学习,能够成就君子、儒者、希贤希圣。
只是学时有限,大学环境知识化、学术化的要求,还不是做的很理想,需要改进。
五、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中国思想史主文献研读”、“先秦诸子专题研究”。前者是为国学院博士生开设,后者是为国学院本科生开设。另外,我将继续参与社会上经典研读活动,主要是北京的燕京读书会、论语汇微信群的《论语》讲解、知止读书会微信群的《论语》讲解,以及学术指导。
最后,感恩赞助人冯先生和鲍小姐,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
顺祝
大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韩 星
2018年9月21日
- 上一篇:菏泽教学点
- 下一篇:云南大学哲学系 李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