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国萃 > 生象文字与卦

生象文字与卦

字号:T|T
生象文字与卦
——六维思维式法的哲学功能和科学作用
薛英俊
与西方或西方化学人在哲学上的个人倾向及字母文字源泉追索,从而走向“虚无”相反,中国传统文明的“大一统”的集体智慧性,乃至《易经》源头活水的宗祖地位,则具有着不容置疑、不可撼动的牢靠性。尽管直至目前大多数易学家对《易经》的解说,还没有充分地与信息、生态等前沿的整体主义的复杂性系统相对接,也没能对“预测”、“风水”的信息提取功能作用进行彻底明确的逻辑阐述。
那么,中华易文化所谓的“大一统”的“大一”究竟意谓着什么,《易经》卦系统的逻辑根性是什么?卦与汉字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为此,我们就不得不首先要完整地弄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网络,认识的科学机理是思维直观
现代科学知识已经为我们揭示,对“客观世界”有所“反映”的不仅只是“人脑”,宏观地说动物、植物、矿物;宇观地说天体、星系、太空;微观地说原子、量子、光子,以
至电磁波、生物波等等,任何事物一旦作为“主体”,其对“客观世界”都会有所“反应”。至少,“反应”就是在“反映”的同时所做出的条件反射。
同样,科学证明:“单个神经元是不能推理的,不可能有智力的。就拿视觉来说,一个人要辨识某种形象,要有一个‘结晶’的过程,这并不单单取决于对视网膜上光感细胞的物理刺激,也取决于大脑的模式生成和模式识别的机理。一个形象的‘结晶’是按一定方式对视觉信号进行处理才完成的。生命和思维的世界不仅是量的世界,更是质的世界,它的运动和发展带有明显的整体性。这十分类似于人们不可能用色谱分析去理解梵高油画作品中独特色彩产生的美感,也不可能仅仅通过个别的音符就能理解肖邦的琴思”。
“兰汤预见到处于混沌与有序边缘的并行处理网络或许能进行异常复杂的计算,而且处于有序和混沌之间的边界上的系统可能具有通过有益变异的积累迅速而成功地获得适应的能力。”。
“弗里曼通过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行为各个水平的实验研究,确证嗅球中的每个神经元都参与嗅觉感知。”。
请注意“物理刺激”与“模式识别”的表述。认识不只是事物在认识主体生理器官上的直接印象或反映,而且是认识主体神经网络系统探测功能对事物功能及作用信息的感
应接收及识别提取。其最终落实是体现在“脑电波”的思维的直观“生象”范畴上,而不是表述思想的语言文字上。故此,我们将这种过去一直含糊不清的脑电波的特殊的时空模式之“思辨”的认识方式和途径称为:思维直观。思维是不能离开神经网络系统而独立存在的,同样思维本身又是“客观”性的。思想则不然,它只是神经网络系统的信息化产物,并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的显现而得以成为传达“认识”的无形 “中介”。
二、生象文字是整体翻译事物生象范畴信息的符号图示,也是文明的本来意义
解决了认识的前提背景,人类才可以进入语言文字世界,探讨语言哲学问题。我们之所以不再将汉字称为“象形文字”,也正在于“象形文字”所表征的望文生义的简单“命名”性,彻底歪曲了作为“生象文字”的汉字的起源基础和创造、使用的原则式法:六书!尽管现存的典籍、辞典、流行文本,及“现汉”规范有太多的地方违反了这一原则式法。
关于“六书”,不要说在“五四”时期,即使在当代,学界的争议也是非常激烈的。但为什么看不出,或者说能够树立起一个标杆流派,至少占据一个主流航道,让国家、人民在论述文化传统的先进性之时能够有一个硬起腰杆的可靠的学理支撑?问题不单出在传统学术对于“六书”的模糊论说和语言文字对其混乱的应用上;同时更缘于易学界对于
《周易》整生逻辑的认识缺乏和思维范畴体系丢失上。
中国的学者若只是在“文字学”里面研讨、论述“六书”,那么,不但不会有理论的说服力和逻辑的判断功能,同时,也就不能不接受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的置疑及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的追问。无原则地回避与批判西方的这些“无知”、或“阴谋”论调,只会更加加重中国传统文明的灾难,是不会有什么胜利期望的。所以,必须明确,这一问题的真正解决,靠的是我们传统文明哲学自身的体系,尤其是范畴逻辑体系,而不是那种“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一类强词夺理的恶劣态度。
传统上,谈“六书”(即会意、象形、形声、转注、指事、假借),一般都是举例说事,现身(唐汉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说法的。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直接的后果就是:一是缺乏逻辑支撑,文明高度;二来对“反例”不能自圆其说;三则缺乏一以贯之的方式方法,或曰思维式法;其四就是“六书”的六个层面被散乱、随意和混沌化。
文字学的研究离开了文字与事物范畴的关联关系及认识是如何达成的追问,只是在文字系统中就文字研究文字的历史及造、用、义等等;而语言哲学则必须要回答文字与事物的关系和认识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尤其是智慧的问题。二者不在同一高度层次上。所以前者被称为文人、文字家,而后者才被称为科学家、哲学家。其实,“文言文”作
为一个全称判断本身,它的完整解释应该是“文字是事物范畴信息复制与转录的符号图示,它所描述的是自然事物的状况或状态‘生象’信息的”。也就是文明的本来意义。
我们不妨通过将鼎字的含义与“六书”原则式法的一一对应,来说明“范畴”生象信息是如何表达的(字义均录自《汉语大字典》)。
(一)鼎
1.会意(思想范畴):传国之重器。指王位或国家政权。
2.象形(机制范畴):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
3.形声(具象范畴)。器物。圆腹三足两耳,方形四足。
4.转注(相干范畴)。⑴表示正在进行或正处于某种状态。相当于“正”,“正当”。⑵显赫,盛大。⑶最,顶。⑷抵拒。⑸系船之具。⑹六十四卦之一。
5.指事(体制范畴)。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6.假借(中介范畴)。⑴三方并立。⑵同“钉(dìng)”。
通过实例,我们可以明确几个结论:
1.“六书”是造字、用字的思维式法,不是六种字;六大范畴包涵了所有的字,及一个字在六大范畴中的特定意义及应用对象。
2.汉字中有些字是不完全具备这六个原则的。
3.汉字是不能以“象形文字”来命名的。否则,其它五个原则就与“象形”原则失去了在思维式法中并行的同等地
位,从而违反了“同质等价”的逻辑规律,也失去了汉语言的天然哲学性。
4.汉字是命名的词,或定义出来的概念,而是对事物的仿生画象。
5.汉字应该明确为:生象文字。因为汉字具有“脑电波”直观显象信息的记载功能。
6.生象文字的思维逻辑是艺术哲学,所以中国才会有源远流长的“书法”传世。用时髦的话讲,生象文字学就是仿生学的前身。也就是说现时代,如若修定完善汉字谱系,只要在“六书”原则下,采用仿生学的科学手段即可实行。这一工作也不限于文字界,其不但适用于所有中国人,也适用于整个人类共同来完成。
7.“六书”的六个原则作为思维式法的构形定位是有严格的规律排序的,而非独立或任意成“章”,否则,就失去了同一性原则的思维式法作用。
三、卦是全方位转译与表达生象范畴作用关系信息的思维式法
那么,卦是什么?卦研究的又是什么呢?
通过查阅《汉语大字典》,并捋顺其范畴关系则有:卦,guà。
1.会意。变化。就是说,在思想范畴中,卦范畴的“主体”运动属性(不是黑格尔所谓的概念的运动)恰恰具有着
打破迷信教条、僵化思维的思辨的本质属性的。
2.象形。“卦者,挂也,画也。挂万物而视之。”
3.指事。卜卦。
4.假借。古代筮法的一套符号。
就是说“卦”是“筮”的“工具”。没有这套符号工具,你就无法“筮”。不能“筮”,就不知“兆”,也就无法提取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可靠信息。
在黑格尔看来,一幅卦,不过是六条横断的排列组合而已,哪有什么逻辑性、哲学思维?
我们说,权衡任何事物的标准都应是自然定律。诚信的本质,文明的所在,是文字符号与事物功能、必然性及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信息的共鸣符合——即,“天人合一”、人地合一,天地合一,天地人合一上。
卦,是范畴作用关系式,不是范畴式。爻辞,彖辞才是范畴式。也就是说,卦或《易》经,不是简单的“宇宙代数学”。套用这种称呼的模式,只能称其为信息哲学的“宇宙代范畴学”。“代数”只是基础范畴分形迭代后的一个分支,而非全部。正如《说卦传》所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于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说《易》卦体系“幽赞”的是“神明”,“和顺”的是“道德”,“穷尽”的是“命”。其观察和演绎的重心不
是范畴本身,而是范畴之间的作用关系“效果”。因为“神明”与“道德”都是相互作用关系下的产物,而非以“体”(所谓刚性质点)或“理念”(所谓“黑洞”)为中心的。至于“参天两地而倚于数”,还是方法、手段问题,而不是最终目的。所要依靠的“数”,已经是范畴量化于物之后的事情了。只有分清了这一点,在对译卦爻辞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六条横断”不单是表达阴阳符号的生象意义,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处的“六大范畴”的位置。六画卦表征的正是“曲尽万物而不遗”、包涵了六维(合)宇宙时空一切事物的六大总范畴之间共生共存的“作用关系”及“作用效果”信息、规律和法则。其从初爻到上爻的范畴定位分别是:
上爻:团体,组织,符号,中介范畴;阴,局部。
五爻:国家,政府,联盟,体制范畴;阴⊗阳,“大人”,“大象”。
四爻:自然界,人类社会,信息维,相干范畴;阳,整体。
三爻:器物,身躯,行为,具象范畴;阴,小一。
二爻:心灵,意识,灵魂,精神,思维,机制范畴;阴⊗阳,几。
初爻:逻辑,信息,道,规律,法则,“理念”,思想范
畴;阳,大一。
其中,初、二、三爻组成的内卦,类似“质点中心”,实际是“自组织”(几)之机制的个体、具象;四、五、上爻组成的外卦,则类似“整体主义”,实际是“整体中心”体制的全局、“大象”。最终构成“几”与“整体中心”相互作用的“轴心说”自然机制宇宙观。如同我们视在宇宙的“北极轴心说”宇宙观。这才是中华民族传统阴阳观的真切表白。
所以《易》逻辑是反映一切生象范畴作用“关系”的整生(一元多维)逻辑,而非“象逻辑”。相反“象”逻辑本质理念“存在”的人为规定性,正是拼音字母文字的产物,“工业文明的灵魂”。
所以,今天我们会心地发现,作为中国哲学家的赵汀阳,终于对“个人主义”有了清醒的审视,并走向了“关系主义”。虽然,从他的表达上还看不出《易》卦的痕迹,但结论却正是其在冥冥中下意识地对祖宗血脉文化的初步回归。
《说卦传》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关于这一段文字的诠释,只要我们把“天”与哲学、“地”
与科学、“人”与人文伦理学相对应,结合一些造诣高深的易学家们的解释(尽管以往的易学个人知识传统,大多都因犯了机械自然主义的错误,把“天”“地”的位置在“卦”形分段标示中给弄反了。应该从上到下的顺序是“地人天”,而不是流行的“天人地”。其实,乾卦中的“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等卦爻辞,已经指出了作为哲学的《易》的范畴定位原则),就可得出易学的哲学基础范畴是阴与阳;科学的基础范畴是柔与刚;人文伦理学(包括社会伦理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等)的基础范畴是仁与义。
我们自身在通解六十四卦,尤其是在构造《易龙图》时,通过翻来覆去的整体实验探究和具体卦的内、外卦之分的实体与作用关系的实证性探查,联系到阴阳观的个体“质心”与整体“中心”相关互系的“轴心说”本质,才最终探明,卦从初爻到上爻一以贯之的思维式法所属。也得到了乾卦“潜龙(大一)、见龙(小一)、飞龙(主权体制)、亢龙(中介组织)”卦爻辞的论断所验证。
这样,“六书”(生象文字)与“六爻”(卦)的思维式法归属的同一性问题,也就得到了范畴构形性的定位说明。
至于为什么不用《系辞传》已经用过的“法象”范畴指称,而用“式法”范畴来表达“思维”(人)的一般性认识机制,缘由在于:
1.金岳霖金逻辑的“式-能不离”,是最直接的启发。只
是“式-能不离”与西方哲学一样,陷入了“命物”的“理念”、“形式”怪圈,做科学解可以,作哲学解就会滑入宗教思维。而“思维式法”的“性命”的信息提取的道路,才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大道哲学的哲学性本质根源。
2.根本上,“式法”具有构形冲量启动信息阳能的自组织本源姻系所在。它与结构束缚控制的阴能信息个体根据缘系所在一起,构成自然生态文明大道哲学的一般性哲学本质和一般性科学原理。
3.“式法”的“轴心说”本质,表明了贯穿于自然界万物生灵之间的“姻缘关系”(太极阴阳原理)之根本源泉。从此,人们将不再被割裂自然的“孤立、片面、形式”的“主观”“形而上学”“因果关系”推理所迷惑。
需要再次明确,文明是事物本质及其规律信息的必然显现;文化是从整体生生逻辑出发对人类不断进行的道德教化。违犯了这一思维式法,社会就既不是文明的,也不是文化的,而是兽性的。
四、以实证科学方式释解哲学范畴问题,用思维哲学式法认识科学知识现象,是大道哲学生态文明智慧艺术体系的总方针
准确传达完整信息的是艺术,只能表达消息的是技术,自我编造形式谎言的叫骗术。
在论文中我们讲了文字符号、生象范畴、事物本身循环生克制化的三角关系及六边形“苯环”结构关系的逻辑“嵌套”性。同样,《易》学的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卦有反对”(反称对偶的互补之对儿)。
然而,在这方面,《易经》本身也好,《序卦传》、《杂卦传》也好,其所选择的卦之阴阳之“对儿”,就不符合显示出“卦有反对”原则的真正的“阴阳绝配”。这是各家易解总是陷入众说纷纭的原因,也是诺奖获得者杨振宁及黎鸣教授批判“易经”无逻辑的根本所在。
必须明白,只有找准自然阴阳之绝配,才能真正复归“自组织”自然生发的根源。否则,人为地拉郎配,张冠李戴,对象组合就会成为“强扭的瓜”,失去了自然的生生之态。
这是易学界的大问题,也是阴阳家的大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或不能取得学术界的共识,所谓的太极图、阴阳观、“三焦”论、四象说、五行系、八卦阵包括河图、洛书等等易学问题也就全部失去了逻辑前提和道德基础。
因此,我们强烈感到,当前易学界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易龙图》的确认和解释。因为,只有在《易龙图》规范的基础上,才能清楚超拔于一切逻辑之上的整生逻辑的本来面目。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