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道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道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字号:T|T
道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刘兆柏   王树伟
(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   (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研究生)
摘要  “身国共治”思想既是道家修身与养生的重要范式,又是其所提倡的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本文将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以先秦道家以及后来在道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与经典思想为线索,道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此外,本文还将尝试论述道家“身国共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道家 身国共治 养生 治国
 
“身国共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它意在修身的基础上治国, 在国治的背景下养生。“身国共治”的理念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而且也是道家修身、养生的重要范式,是修身与国家治理的统一体。所谓“身国共治”实际上是一种通过类比思维逻辑而形成的精神操作模式。具体而言,就是把身体当作国家,把国家当作身体,从而建立可操作步骤。[①]詹石窗教授在其《身国共治——政治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首次使用“身国共治”的提法,并认为,“身国共治”理论是以“身国互喻”的象征思维为前奏和表现形式的。而“身国互喻”即以身喻国和以国喻身。以身喻国就是把国家比作身体,根据修身的原则、方法来治理国家;以国喻身,就是反过来,把身体比作国家,依据国家的管理法度来修炼身心。[②]“身国共治”思想作为一种修身与治国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代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在道家与道教文献之中常有蛛丝马迹可寻。下面我们就以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及经典思想为线索简要地梳理一下“身国共治”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讨论下“身国共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及其现代价值。
 
一  “身国共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战火纷起,但是文化发展却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诸子百家各自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虽然当时诸子各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理想模式,但是却也有着共同的行为范式,即诸子百家皆以“修身”为本。在修身、治国问题上,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并在其经典文献中体现了“身国共治”的思想。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论述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如严遵在《道德真经指归》中对其阐释称:“是故建身为国,诚以赤子为荣。则是天下尊道贵德。”这一论述正是“身国共治”理论中“以身喻国”的体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认为君主应在修身的基础上治国,把国家看作“身”,以修身、养生之法老治理国家。
(二)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上盛行黄老道思想和神仙方术,加上社会的动荡和外来佛教的影响,道教就在这时应运而生了。随着道教的产生,道家的“身国共治“思想也被道教所继承,并在道教典籍和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丰富,成为此后“身国共治”思想的重要阐述和发扬者。《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身国共治的典范, 其主要内容是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以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观点为核心对其进行的解释。 认为天道与人事相通, 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 二者皆本于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认为可道之道是经术政教之道也; 而常道是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当以无为养神, 无事安民, 含光藏晖, 灭迹匿端, 不可称道。养生与治国皆统于道, 是道的两个功用, 但养生之道似乎是更内在的更根本的。比如人学治世, 圣人学治身, 守道真也。[③]另外,在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中也有许多关于修身治国的论述:“辰极受正,优游任下。名堂布政,国无害道。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驱。”[④]该论述讲国君作于明堂中统领百官的“理内”措施也是形容,其实意在于治身,是“以国喻身”法式的写照。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 道教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寇谦之、陆修静等人进行了改革, 以实现由民间道教向神仙道教转化。道教对政治的关注明显增强, 他们力图通过整合, 养生主旨与治国的统一。[⑤]其中,葛洪是这一时期是倡导道教养生与修身治国的集大成者。他在注重道教养生的同时,也重视吸收以往道家和儒家的治国思想,倡导“身国共治”。他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中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 犹官室也。四肢之列, 犹郊境地也。骨节之分, 犹百官也。神犹君也, 血犹臣也, 气犹民也。故知治身, 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⑥]这一论述是葛洪对“以身喻国”的经典阐释。他把人体比作为国家机器,根据道家的“三分法”,把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概括为三个方面,又将他们分别作了比喻,即神比作君、血比作臣、气比作民。另外,在葛洪看来,对于“治身”来说,养气是其根本,由此推及到“治国”的话,则养民为其根本。
(四)隋唐时期
道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 因此在此期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道家的治国理念在政治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运用的同时, 道门内部则加强了内在心性的修养。这一时期的“身国共治”思想也主要由司马承祯等道门中人所沿承。司马承祯有一次跟唐睿宗对话时,睿宗问阴阳术数之事, 承祯对曰: “《经》云: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为。且心目一览, 知每损之尚未能已, 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睿宗曰: “理身无为, 则清高矣; 理国无为, 如之何?”对曰: “国犹身也, 《老子》曰: 游心于澹,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而无私焉, 而天下理。《易》曰: 圣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 不为而成。无为之旨, 理国之要也。”睿宗深加赏异。[⑦]司马承祯认为理身与理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那就是无为。国家好比身体, 只要统治者治理国家如同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善待身体的每一部分和器官,做到恬淡无私, 顺其自然,国家就能治理好。
(五)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道教得到了复兴,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道派。“身国共治”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进一步发扬。元代道士陈致虚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中写道:“人以身为国,以精为民,以气为主,以神为帅,山川林木,具在其中。……心君一宁,万神听命。”[⑧]这几句话是对“以身喻国”的论述,认为人在修身、养生过程中应该把身体当做一个国家来看待,依照国家的管理法度来修炼身心。另外,丘处机与成吉思汗谈论养生治国之道时讲到: 谈养生时强调要节欲, 认为世人恣情于声、色、味、情, 则散气伤身, 而学道之士则“去声色, 以清静为娱;屏滋味, 以恬淡为美” “去奢屏欲, 固精守神, 唯炼乎阳, 是致阴消而阳全, 则升乎天而为仙, 如火炎上也”。谈治国时, 则以养生为基, 他说: “陛下修行之法无他, 当外修阴德, 内固精神耳。恤民保众, 使天下怀安则为外行, 省欲保神为乎内行。”外行治国重修阴德,内行养生重固精神。内外兼修方可成就一代明主。[⑨]
(六)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道教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其成就主要是在内丹心性学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道教“身国共治”思想则表现出对养生基调的复归。清代道士闵一得尤为推崇“身治世宁”的思想,从修身推及到治世,这实际上就是对老庄道家“修身治国”思想的回归。他认为: “盖绝身气世气一气也, 故可即身以持世。”[⑩]即认为身国两者共治才是道。他还认为: “惟愿学者纯以调心虚寂之门, 调至四胸怀清静而天都泰安, 调至坤腹能泰而闾阎富庶,调至四肢通畅而四夷安靖。如是体调而身安, 身安而世治,功效捷如响。”[11]他相信,只要如此就可以“内则用以治身, 外则用以治世”。通过以上言论,我们可以看出,闵一得对“身国共治”思想的推崇。
 
二 “身国共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道家的“身国共治”思想作为一种修身、养生之学,一种治国安邦之学,在当代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深入研究和发掘这种思想, 对于实现个体身心修养与国家治理的良性互动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身国共治”思想的养生价值
“身国共治”思想在道教中本来就是在贯彻“以德养生”精神时作为一种基本模式而被建构的。因此,“身国共治”思想的养生价值则不言而喻了。
依照“身国共治”思想,一个人在养生过程中,将“身”看作一个国家,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注意到各个器官彼此的协调。百官有序,脏腑通气。本来处于“微小”状态的身体因被作为“国家”而得到“放大”。于是,“治身”也就有了明朗的操作性。[12]
另一方面,“身国共治”思想所倡导的养生理念还强调加强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德养生”。“道”与“德”是道教思想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养护生命既要修道也要修德,道养与德养并重是老子养生思想的一大特色。通过道德的修养可以达到清静怡神的养生效果。以德养生的机理,即通过养性养德,从而达到节制贪欲、控制情绪、心平气和的境界,最终实现气机通畅、血脉畅达,自然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二)“身国共治”思想的修身价值
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人类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身国共治”思想的理念基础就是强调自身修养的提高,不论是“以身喻国”还是“以国喻身”,都要以个人修养与人格的提升为前提。每个人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前提下都可能成为圣人,是否最终成为圣人,关键在于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需要那些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敢于承认、勇于改正的人,需要那些有着博大胸怀和高度责任感的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这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身国共治”思想的治国价值
“身国共治”思想的治国理念表现为“以身喻国”。如上文所述,依照该理念,一个国家可以比作“身”,一国中的行政机关、君臣与民众则相对应着身体中的不同器官。该理念的中心思想就是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或者统治阶层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对待国家、社会中的每一部分和环节都要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创建和谐、稳定的局面。
依“身国共治”思想看来,“身”与“国”是相通的。在身体中,各个器官在整个身体系统中有着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整个身体依照客观、固有的机理来运作;而在一个国家中,各个机关、管理者以及民众也有着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整个国家按照一定的“机理”运作。而国家的运作机理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如同身体的运作主要靠自身的机理一样,国家在运作与治理中也主要靠自己的运作机理,即法律。但是身体的健康生存需要调养与治疗,国家的正常运作也需要其他方式的配合,因此“德治”便不可缺少了。
在“身国共治”思想中,是非常重视“德治”的。道德与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律作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的同时其本身又有着不可回避的缺陷。因为法律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问题法律都可以解决或者是解决的最好方式,因此,在法律调节存在漏洞或者缺陷的时候,道德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现在处于法治社会,但是“德治”也不可完全忽视。尤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更加重视以德治身、以德治国的辅助作用尤为重要。和谐社会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依赖于社会主体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自律。只有不断重视民众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整体道德的建设,人们的道德意识才会不断提升,各方面的和谐关系才能建立,和谐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联系地址: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 电话13969108218
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  邮编250353


[①] 詹石窗:《道教文化》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8
[②] 李育富:《儒家身国共治思想的演变特征及其现代价值》 [J] .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7)
[③] 老子河上注 [M] . 《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三家联合出版,1996:19
[④]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卷上,《道藏》第20册第137页
[⑤] 谢清果:《道教“身国共治”思想的历史演变》 [J] . 唐山学院学报,2005(03)
[⑥]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326页
[⑦] 大唐新语  卷十 [M] . 北京:中华书局,1984:158
[⑧] 《道藏》第2册,第396页
[⑨] 谢清果:《道教“身国共治”思想的历史演变》 [J] . 唐山学院学报,2005(03)
[⑩] 藏外道书(第10册)[M] . 巴蜀书社,1992:577
[11]  藏外道书(第10册)[M] . 巴蜀书社,1992:347
[12]詹石窗:《道教文化》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9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