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
2015年9月~2016年2月兰州工作总结
尊敬的冯燊均先生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领导:您好!
2015年8月份,新学期开始了,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也在兰州大方经典学校如期开始了。感谢冯燊均先生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领导们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
本学期在兰州大方经典学校22个班全面开设“中华德育”课程。每班每周三学时。在原有开设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理事教学法”。
“理”者,道理、理论,对一事一物理性的认知;“理”就是一个人面对事物时的头脑,无理则缺乏了头脑,事情的处理就会出现诸多问题,成功的机会很小。学习者,学到、学会“理”是相当重要的。对于我们宣传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大义理,对学习中华文化者来说,无疑是重要至极。
理不明,则事不显。明理很重要,而没有“事”,也无法落实理于身心上。“理事不二”,是“理事教学”的目标!
“事”者三类,一者古圣先贤的榜样,今有近代《八德须知》一书可以满足今人;二者“亲仁”,向现实中德行高尚者学习;三者自我身体力行,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落实在实际中、自我身心上。
本学期我校为初中、小学老师、学生提出了要求:打通语文与德育,融二为一,特别在作文领域里,大写特写孝悌之道,而且要求作文基本构架就是“理事”。关于孝之理,我校为老师、学生提供了基本的材料(见附1)。
通过一学期来的十大义理,特别是“孝”,所取得的成效一个是静默的,可能在多年后会有果实,一个是现实明显的,学生更加明白了,脑子清楚了。相信这种“理事教学法”会取得大的成效!
再次感谢冯燊均先生对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奉献!
兰州 梁一仁
2016年4月8日
附1:
孝之理
(1)“孝”字,上为“老”字的大部分,下为“子”。字形而言,“孝”强调“老子一体”,上一辈的父母与下一辈的儿女的心永远在一起。上“老”下“子”,在上的长辈要爱护、关心晚辈,要垂范晚辈、教育晚辈;在下的儿女要继承、效仿、光宗耀祖、养老送终!
(2)《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天经地义,是我们人类必行,同时这段话也告诉我们,孝道来源于天地、根植于天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必须、也只能向天地学习。人怎么向天地学习呢?一般人没有能力完成向天地的学习,只有通过圣人的传达、转述,一般人明白了天地的道理,进而按照天地之理而行动。圣人是与天地合一之人,所以圣人可以将天地之理转述于一般人。《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从天地而来的孝道,怎么认识呢?《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孝始于事亲——孝开始于事俸父母亲;中于事君——将孝父母之心扩大去孝天下的人,忠于祖国属于此列;终于立身——孝之完美结果在“立身”,“身”代表人,立身就是立人,成圣为贤,人就立起来了,孝的最终目的是成圣成贤。
如何具体事亲、事君、立身呢?《孝经》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是孝的具体要求,概括而言,“孝”包括“爱”、“敬”两个方面,爱、敬是事亲孝亲的具体方法,《孝经》曰:“爱、敬尽于事亲。”
爱者,有如《论语》中所言,“父母唯其疾之忧。”“色难。”“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敬者,如《论语》中所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孝经》曰:“先王之以孝治天下。”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用孝治理天下,或说孝是古代治理天下的根本方法。古代的实践证明,孝,不仅是人们自身修养不可或缺的科目,而且也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方法。举中国历史……
(4)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涌现无数孝子,自身的修养堪为社会其他人的榜样,而且为社会管理、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社会政治顶层来看,彪炳青史的有大舜、周文王、周武王、汉朝文帝等……
(5)时间推移至今天,孝道可以不要吗?孝道是不是可有可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国文化受到重创。以牺牲中国文化为代价,人们逐渐向物质性的科技靠拢。直到现在,国民科技素质提升、科技能力提升,但如何做人成了问题!科技的学习、发展,与孝道的继承并不矛盾。就如一个科学家也可以是个孝子,这中间不存在任何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