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为本,立德树人
桂林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 工商管理类 202213002240 史千予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与义理。古往今
来,华夏儿女传承这祖先留下的美好品德,其中自然包括儒家的经典文化--儒家
五常“仁、义、礼、智、信”。而儒家经典的核心便是“仁”,它居五常之首,
剩余四常的“义、礼、智、信”都和“仁”有关,毫不夸张的说“仁”是古人行
事的基本准则,也是现代人们道德规范的标准。从“仁”影响的程度和时间来看,
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也是我们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任务的原因之一。
仁的本意是亲和,意味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同时它也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而儒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足以见得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也就明白“仁”的思想始终贯穿中国社会,它是中国人都具备的美好品质。“仁”在儒家思想中的释义是“仁爱”“仁政”:“仁爱”即宽仁慈爱,对人民有悲悯之心。“仁政”即对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仁者爱人,在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应爱民如子,把人民放在首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是对它的延申。“仁”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仁”是诸多思想理论的基础,是国人做人处事所遵循的主流。“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既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规范,又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我们国家道德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既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又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国家素来重视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在最近召开的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广大青年的工作在二十大的指导下定会越走越好,青年的思想培养与发展也会愈发完善。
朱熹率先阐明了德与仁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译为真正
仁爱的人,内心有善良的品德,懂得爱人的道理。可见拥有高尚品德的人自然也
拥有亲和的品质。而人们拥有高尚品德自然离不开在青少年时期家庭、国家、社
会的培养。由此看来,德和仁是分不开的,二者相互促进,有德才有仁,德在仁
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又有所区别,“仁”是一种较为狭隘的德性,指的是心
态,而“德”是一种大爱,对所有事物都爱的一样多,表现出来为无爱,指的是
心态下的表现。
孟子曾言“人之初,性本善”。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我
们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养。古有杨时程门立雪向程颢程颐两
兄弟求教;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来劝勉同乡人马君则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
专心治学;今有齐白石坚守民族气节不为日寇作画;朱自清不吃日军发的补给粮。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德”的本义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做的事,即对道、对自然规
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对个人而言,人无道德不立,一个人
若是没有道德,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则不会被社会所容纳,会被人们谴责;对国家
而言,国无道德不兴,一个国家若是没有道德,就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迟早会
走向灭亡。总之,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一例外都需要有“德”,若是无德,
任何事都将寸步难行,任何人都会成为众矢之的。
《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见古人就重视“德”的培养,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
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
面教育来引导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
发展人。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
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德是做人的根本,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融入教育之中,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德育
全面发展。
青少年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应把德育的培养放在首位,立德树人可以帮助青
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
求我们以“仁”为本,立德树人,培养青少年仁德的美好品质。仁德即仁义道德,
指致力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品德。这也就要求高校把青少年品质培养放在首位,
不能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只有青少年具有良好品德,他们的“智、体、美、劳”
才能够全面发展。这也告诫我们广大青年,不能只会读书,读死书,而要在不断
地学习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品质,拓展自己的事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中路3号桂林学院管理工程学院2022级工商管理史千予
评语:作者以儒家之“仁”切入,强调了当今仁之重要性与德性修养的重要性。文章语言严密,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但文章也有些许不足之处,对于仁之德性仅限于较粗浅的理解,需往深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