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2011年上半年二等奖 仇春娟

2011年上半年二等奖 仇春娟

字号:T|T
从《通典·选举六》浅论杜佑的人才思想
 
广西师范大学  专业:旅游管理/历史学  学生姓名:仇春娟  指导老师:钱宗范
【摘要】唐代是人才选拔的大变动时期,隋唐始创科举取士的人才选举制度,在较历代的人才选举制度有这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唐代的人才选举的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杜佑在其《通典》里叙述了他对唐代人才选举的看法以及他的人才思想。
【关键词】唐代;杜佑;《通典》;人才思想
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西安市长安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享年七十七岁。先后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六朝。杜佑出身于累世仕宦的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就以父荫为州县佐贰官,大历以后,历工部,金部郎中,充任水陆转运使,该度支郎中,兼和籴使等,最后官至司徒,封岐国公。他一生历任中央和地方多种要职,对政治、经济、军事、刑法、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杜佑虽位极将相,而生平嗜学,手不释卷。他为学不重术数,不尚章句,以为诸经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故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这就是他编撰《通典》的动机。
《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刑法、民族等方面的资料。杜佑编撰此书的目的,在于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废制的得失,总结统治经验,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行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精选举……”其《通典》的分门有:“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又次之”。①他在《通典》中把选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反映了他对人才选举的重视。杜佑说:“凡为国之本,资乎人甿,人之利害,系乎官政。”②他不认为政治的好坏只是“明君”或者“昏君”一个人的事情,即所谓“君不独理,故建遮官”,所以“官政”如何,于“国本”关系极大。这是杜佑人才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一、注重教育,以教育培养和造就人才
杜佑认为:“上材盖寡,中材则多,有可移之性,敦其教方善,若不敦其教,欲求多贤,亦不及已。非今人多不肖,古人多材能,在施政立本使之然也”。③这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是他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是靠教育的手段才能得到的,若欲求贤,就必须重视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培养出人才;二是今人并非不如古人,人才都是在政治活动的实践中造就成的。
二、反对以言取士
科举取士的实行,其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人才选举过程中偏重考试结果,轻视教育培养过程,形成了所谓的“应试教育”④。应试及第做官是学生追求的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目标,他们认为读多少书,学多少东西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及第”。
唐永隆二年(681年),高宗在诏书中指出为了应付“射策”考试,当是应明经科考试的学生“多不读正经,抄袭义条,才有数卷”,而应进士科考试的学生则“不寻史传,唯读旧策”。由于这些学生平日在学校里只重视“共相模拟”,其结果只能是“本无实才”。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在给高宗建言时也说:“明经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无实才。”⑤如进士考试中,题目引导应试者挖空心思凭空想象,搜尽枯肠堆砌辞藻,而限定的韵脚却则有意无意地限定着思想与内容的取向。至于文词雅丽科与博学鸿词科的题目,也同样引导着这种知识与思想的性质,就连对于哲人奇士的隐沦屠钓科、贤良方正科、知合孙关科、运筹决胜科的对策的取舍,也同样以文章论优劣,充满了华而不实的色彩。士人也是空有一派阔论,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思想主张。
面对这种情况,杜佑对魏晋以来的取士制度颇持着批判的态度,他主张选拔人才,要注意“行备,业全,事理,绩茂”这样几个因素,即着手从其实际才能方面进行考察,那样真正的人才就会被选举出来。所以他坚定地认为“以言取士,既已失之,考言唯举,失之俞远。若变兹道,材何远乎!”并指出:“文词取士,是审才之末者;书判,又文词之末也。”⑥
三、主张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选拔人才,鼓励人才发挥作用
杜佑对于选举制度及其与“官政”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成系统的认识,他指出治理、任用、等级、选举、名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欲求其理,在久其任;欲久其任,在少等级;欲少等级,在精选举,在减名目。俾士寡而农工商众,始可以省吏员,始可以安黎庶矣。诚宜勘酌理乱,详览古今,推仗至公,矫正前失。或许辟召,或令荐延,举有否臧,论有诛赏,深结以考之,升黜以励之。拯斯刓弊,其效甚速,实为大政,可不务乎!”⑦这里他提出了一套综合的人才管理方法,包括古今经验教训,当事人的公正态度,考核制度和升黜制度。杜佑把这看作是一件“大政”足以见他对人才的重视。也正因为如此,他极不赞成“行教不深”而“取材务速”的急躁做法和“以俄顷之周旋定才行之优劣”⑧的轻率态度。
他主要的观点是:(1)要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即要注意理乱兴衰,考察古今的得失,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2)在推荐和选拔人才时,当事人务必要“推仗至公,矫正前失”,做到公正无私。若有“背公任私”举用之人又“才职不称”者,则允许检举揭发,并夺其荐举的资格。(3)注意考核。选举人才,皇帝可直接征召任用,也可令各级官员荐举。但对被荐举的人才,都要“举有否臧”,有所考评,了解他们的才能和缺点,并要根据他们的业绩,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考察。(4)建立对官吏的升黜制度。杜佑所处的时代,正值唐代社会“安史之乱”大动荡,大破坏后,生产遭到严重的摧残,民生凋敝,国家财政极其窘迫的时期,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提出了“论其诛赏,深绩考之”,人才官吏的“升黜”的重要性的考核,同时以“升黜”的办法来勉励这些官吏人才发挥其所能。
四、精简选举,论才受职
唐王朝建立之初,李渊为了稳定时局,也曾一度实行过九品中正制,以笼络各地的豪强势力,但这种选官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反而助长了豪门士族分裂势力的发展,因此而很快被废止,而采用了隋朝创立的科举选官制,一改过去各级官吏由中正来选拔任命的弊端,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然而这种科举选拔在唐朝得到高度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唐朝一百年间,其选举不当的问题任很严重。武则天时期出现了“补阙连车载,拾遗用斗量”的现象。唐玄宗任用宋璟时期情况有所好转,但随着杨国忠专权,人事选举又变得混乱,此后到唐宪宗时期情况都没有得到好转。
“我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而门资、武功、艺术、胥吏,众名杂目,百户千途;入为仕者,又不可腾纪,比于汉代,且增数十倍。安得不重设吏职,多置等级,递立选限以抑之乎?”⑨杜佑认为人才选举过多过滥,“今之剖符三百五十,郡县差降,复为八九,邑之俊乂,不得有之;事之利病,不得专之。八史十连,举动咨禀,地卑礼薄,势下任轻,诚曰徒蒙难阶,超擢容易而授,理固然也。”⑩认为选举的人才多而杂,导致要增多等级,多设官吏职位。杜佑认为这样会导致官员冗乱,他认为:“常情进趋,只慕荣达,升高自下,由迩徙遐,固宜骤吏方至,何暇淹留著绩。秦氏列郡四十,两汉郡国百余,太守入作公卿,郎官出宰县邑,使宜从事,阙略其文,无所可否,责以成效,寄委斯重,酬奖亦崇。”【1】他认为人才选举要按照常情所需,不必过多,且选拔时按高到低的才能进行官职的分配,使他们能够在岗位上发挥其所能。
杜佑的人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仍很大,他的人才思想是他经世致用的思想之一。从对杜佑人才思想的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国学等传统文化的重要,因为它对当代治国攻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注释:
③《中华历史文化人物评传·史学家系列·杜佑评传》;
⑥⑦⑧⑨⑩【1】《通典》卷十八《选举六·杂议论天下》;
⑤《科举时代的应试教育》;
参考文献:
[1]瞿东林:《中华历史文化人物评传·史学家系列·杜佑评传》;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李纯蛟:《科举时代的应试教育》;四川:四川出版社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版。
[3]谢保成:《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5]《中国史学家评传》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21—424页。
[6]李翠玉:《通典》经世致用史学思想识微.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
 
 
评语:
该文选取了杜佑《通典》中的《选举》一篇,对其人才思想进行阐述。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不足在于:有点偏离了中华十大义理经典,若能在选题上更切近义理经典则将会更好。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