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媒学院
专业:12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姓名:曹云云
学号:2012032103
联系方式:18334713762
[经典学习]一、赡养父母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译:世人认为不孝的表现有五种:四肢懒惰,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喜欢下棋喝酒,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图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好好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耳目的欲望,父母因此受耻辱,这是第四种;逞勇敢好斗殴,使父母遭受危害,这是第五种。(很:同“狠”。戮:羞辱,耻辱。)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礼记?檀弓下》) 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活着的时候不能好好赡养,死的时候不能按礼制来安葬。”孔子说:“吃豆类喝清水,尽情欢乐,这就是孝。以衣棺敛其身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啜[chuò]:吃。菽[shū]:豆类。椁[g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还:迅速。称。相称;斯:这。)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提到赡养父母,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这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原文是: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意思是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我深受这句话的影响,很深,很深。个人认为自己是个懂得孝敬父母,绝对会赡养父母的人,所以也想告诉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孩子,好好的对待你们的父母,不要拒绝义务和责任而不赡养父母,他们是你最最亲的人啊!更不要上演“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现在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把我们看做生命和爱的延续,我们怎能辜负他们。换位想下有天我们也会成为父母,假如你的孩子和你一样,你会怎样,也许你会找很多借口理由说你要丁克或者不婚,那是你的选择,但是人的选择也是会改变的,即便你做到了,那也是极个别,你生长中国这样的一个被传统文化熏陶了几千年的历史大国,你保证了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的主流人们所向的,所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赡养父母是义不容辞的。
[经典学习]二、尊敬父母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译:现在人们把能赡养父母就当作是“孝”。然而,人们也能养狗、养马。如果赡养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么,这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
译:孝子对待父母,平时要表现得恭敬,赡养父母要表现得愉快,父母生病时要表现得很担忧,父母去世要表现得很悲哀,祭祀父母要表现得很庄重。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
译: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必定有温和的气象;有温和的气象,必定有喜悦的脸色;有喜悦的脸色,必定有柔顺的容颜。(婉:柔顺。)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卷四《曾子大孝》)
译:曾子说:“孝道有三种:最高的孝行是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其次是不让父母受到羞辱,最下等的就是仅仅赡养父母。”
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大戴礼记?曾子立孝》)
译:君子的孝,有忠、爱、敬的感情。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译:赡养做到了,尊敬就变得难了;尊敬做到了,使父母安乐便成为难事了;使父母安乐做到了,能否使父母长久安乐又更难了;让父母长久安乐做到了,父母去世后要做好就更难了。
父母已经去世,自己慎重行事,不给父母留下不好的名声,这就是能够善始善终了。
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
([汉]郑玄《纂图互注礼记》卷十五《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译:孔子说:“小人也能赡养他的亲人,如果没有敬意,那么怎么区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清]李毓秀《弟子规》)
译:父母叫唤时,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交办的事,必须赶快去做,不要偷懒;父母教导时,必须恭敬听取;父母责备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责任;
冬天要留意父母是否得到温暖,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应向父母问好;傍晚要向父母问安。外出时要告诉父母,回家以后要面见父母。日常生活起居有规律,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家中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子之道。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偷偷地私藏起来,如果私藏起来,父母心里会难过。
父母所喜爱的,应尽力提供。父母所厌恶的,应小心排除。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会给父母带来忧愁;自己的品格有了缺陷,会让父母感到羞辱。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孝”是一种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不乏关于“孝”的典故与文章,有“杨香打虎救父”“黄香扇枕温床”“庭坚涤秽事亲”等等。它已深深扎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孝”是一种责任,孝不是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他需要的是我们的行动,而行动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没了责任“孝”就之是一种在乎于表面的做作。只有有了责任感行动才会细腻深入,才会是发自内心。只有这样才配称之为孝!
“孝”是一种感恩,母亲怀胎十月,历尽艰辛与孕育了我们,父母耗其一身,只为养育我们成人。每一个细节父母是那么的入微,在《论语》中“父母唯其疾之忧”提到了父母的无微不至,说的是父母最都有的是子女患疾病。“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情感在我们身边又何不是时时发生。父母付出的是心血我们怎能不感激呢?
“孝”是尊敬与听取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所爱亦爱,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等需多名句所说的多是孝敬父母首先要尊敬父母,不为背其志愿,尽心尽力给其所好,使其顺心顺耳。
现在许多我们这一代都不知怎么孝敬父母,好多时候即使是好意也会弄的很糟糕。好多人会有路还很长孝敬父母可以慢慢来的心态,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多东西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到那是所谓的孝最多也就是无意义的呼喊,所有的一切都无意义。所以在我们平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些细节,抓住每一次机会!一声问候,在父母劳累是与他们的闲谈,和一杯温水等等。
[经典学习]三、继承父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译: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长期不改变父亲所走的正道,这就可以叫做“孝”了。(没:去世。)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民众的道德就归于淳厚了。”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译: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产生。
继父志,扬祖德,此诚孝子顺孙之道也。([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碑铭并序》)
译:继承父母的志向,发扬祖辈的优良品德,这确实是孝顺子孙都应做到的普遍准则。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我觉得什么事都应该从各方面来看待,人各有志,我们不能永远站在祖辈们限定的范围里而不敢打破他们的“有些”规矩,只要自己是对的,是合法的,我们就应该去坚持,如果我们一味的遵循他们的规矩,不愿跳出来,那我们的世界就会少了一样东西:创新!那我们所处的社会有可能就会发展的较为缓慢。不去做非法乱纪之事对祖祖辈辈们来说就是一种孝。
[经典学习]四、自尊自爱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毁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级境界。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肢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
译:曾子说:“父母生下自己,儿女不敢自杀;父母养育了自己,儿女不敢自暴自弃;父母保全了自己,儿女不敢损伤。所以走水路时乘船而不游水,走陆路时走大路而不走小路。能使身体完好无损,以便守住祖庙,就可以叫做孝了。”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礼记?祭义》)
译:不辱没自身,不让亲人为自己感到羞耻,可以叫做孝了。
[经典学习]五、遵循正道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侍奉父母时也应该委婉地劝说父母。当父母不能接纳自己的劝说时,也应该仍然保持恭敬的态度,不违背礼仪,即使辛劳也不要怨恨。”(几:轻微,婉转。谏:劝说。)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
译: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小德行;顺从于长辈,爱护晚辈和幼小是中等德行;遵从道义而无法顺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汉]郑玄《纂图互注礼记》卷八《郊特牲第十一》)
译:父母有过错,晚辈就应该用谦恭的口气、和悦的脸色、轻柔的声音来进行劝说。如果父母不听劝说,就尊重他们,孝敬他们,等到他们高兴了再劝说。(怡色:和颜悦色。)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后汉书?仲长统传》)
译:父亲有争辩的儿子,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当父亲有不义行为时,做儿子的不能不向父亲争辩。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译:君子一举一动都不敢忘记父母,一言一语也不敢忘记父母。举手投足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大道而不走小路,乘船而不游泳,不敢用父母所给予的身体去冒险;说话时也不敢忘记父母,所以伤人的恶语便不会说出来,愤怒、怨恨的话也不会落在自己的身上。这之后才可能做到不侮辱自己的身体、不让亲人担忧,如此才可称之为孝。(径:小路。殆:危险。忿:愤怒。)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诚然,活出真我,要拥有自信,然而面对强者我们还要懂得自尊、自爱。狄更斯说过:“一味地贬低别人只是在贬低自己。”因而面对强者,我们需要自尊而并非不屑。王明伟,身为国企的经理本来为董事会看重,大有前途。然而面对比自己年轻又有学识的副经理,他开始担心自己职位不保,于是一次次地肆意排挤他人,终因心胸狭窄未能高升。在生活中我们的确常常会遇到阻碍我们前进的强者,然而这时只有自尊才能让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自卑、排挤、追随别人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强者面前,唯有自信、自尊、自强才能使我们活出真我。 像溪水、像古松、像细雨,用自信、自尊、自强完善自己,在强者面前,活出真我魅力!
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导师,但是人谁无过,就算是父母也不例外。当父母犯错时便不能盲从,放任父母一错再错才是真正的不孝才是真正没有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
我们的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只是父母,他们还担任着其他的社会角色如子女、员工等,在这些角色中他们不可能永远都不犯错甚至在父母这一角色中他们也有可能以爱的名义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子女,而在此时为人子女者便不能一味的尊重父母,一味的忍让父母;要及时指出父母的错误并帮助加以改正。
当然,在面对我们的父母时,指出错误的方式要更有技巧,更懂得维护父母的自尊,更加不能为此而伤害父母,我想这样才是一个称职的子女吧。
[经典学习]六、祭祀祖先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译:祭祀,是用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
译:祭祀之礼,与其恭敬不够而礼节多,不如礼节少而恭敬多。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祭祀祖先,是我们体现孝的一个方面,许多乡村都保留了过年清明时去坟地祭祀祖先,但是有很多人把祭祀的真正意义忘却了,祭祀是为了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祭礼?檀弓》中说到: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说的是在祭祀时要恭敬,假如只图形式而没有恭敬之心,这样的祭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评语:
该作业中心突出。就整体而言,有论有叙,有据有感,观点明确。态度认真,也有自己的思考。有几篇都是较好的帖子。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