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媒学院
专业:12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姓名:雒小雨
学号:2012032130
联系方式:18234457832
[经典学习]一、贪欲之害
超出自然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满足的欲望,超出自己的合法收入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满足自己而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欲望,均可视为贪欲。
1、贪欲害人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智生,*智生则邪巧作。(《管子?八观》) 译:国家奢侈,费用就多;费用多,百姓就贫困;百姓贫困,就会产生*诈;产生*诈,就会产生邪恶。有欲甚,则邪心胜。(《韩非子?解老》)
译:人欲望太多,邪恶之心就很难抑制。
有尽之物,不能给无已之耗;江河之流,不能盈无底之器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
译:有限的东西,不能供给无休止的消耗;江河的水流,不能装满无底的容器。
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明]王廷相《慎言?见闻》)
译: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寡欲,是一切善事的基础。
古来贪酷二字连缀而言,贪则鲜有不酷,酷则鲜有不贪者,盖酷正所以济其贪也。([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二)
译:自古以来贪婪和残酷是连在一起说的,贪婪的人少有不残酷的,残酷的人少有不贪婪的,原因在于残酷可以成就贪婪。
2、贪欲害己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
译:过分吝啬必定招致大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必定招致严重的损失。(爱:吝啬。)
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韩非子?解老》)
译:祸害灾难由邪恶之心产生,邪恶之心是由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诱导出来的。
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汉]王粲《安身论》)
译:自私的人不能使他的私心得逞,贪欲的人不能满足他的贪欲。
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三国?魏]嵇康《嵇康集?答难养生论》)
译:欲望和嗜好虽然出自于人,但并不属于正道,就像树木中有蝎子,虽然是由树木产生的,但并非是树木所需要的。所以蝎子太多,树木就要朽烂,欲望太多,身体就会枯竭贪荣嗜利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法句经》卷二十四)
译:贪欲产生忧愁,贪欲产生恐惧。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译:快乐不可过度,过度快乐就会产生悲哀;欲望不可放纵,放纵欲望就会有灾难。
如飞蛾之赴烛。([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诸葛武侯》)
译:贪求名誉爱好私利,就像飞蛾扑上烛火一样。
迷于利欲者,如醉酒之人,人不堪其丑,而己不觉也。([明]薛瑄《读书录》)
译:着迷于利益欲望的人,就像醉酒之人,人们不堪忍受他的丑态,但他自己却不觉察。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
译:人的心胸,欲望多了就会狭隘,欲望少了就会宽阔。人的心境,欲望多了就会忙碌,欲望少了就会清闲。人的心术,欲望多了就会阴险,欲望少了就会平和。人的心事,欲望多了就会忧愁,欲望少了就会快乐。人的心气,欲望多了就会疲软,欲望少了就会刚强。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摄生》录林和靖语)
译:饮食无节制,是致病的原因;心术不正,是杀身的祸根。
3、贪欲丧德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译:戏弄人就会丧失良好的德行,玩赏物品就会丧失志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
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繁杂的音乐,使人耳聋;美味佳肴,使人的口味受到损伤;驰骋打猎,使人的心发狂;难得稀有的货物,使人的行为失常。(爽:伤。妨:妨害。)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译:嗜好欲望很多的人,天生的灵性就很浅。(耆:同“嗜”。)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汉]刘向《说苑?谈丛》)
译:君子以道德行为来保全自身,小人以贪婪行为来使自己灭亡。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说苑?贵德》) 译:大凡人的本性,无不想完善自己的品德的,然而不能完善自己的品德的,原因就在于私利败坏了它。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唐]吴兢《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译:力行俭朴,节省费用,是弘扬大道的基础;崇尚奢侈,放纵情欲,就是败坏德行的根本。(克:能。)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人有欲望是非常自然地事情,但欲壑难填,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不了的,除非是像颜回那样的圣人门徒,用自己的圣人之心来对待万物,才会有颜回之乐,这也就可以解释颜回为什么短寿,合理的人欲都在淡然泯灭。故合理的人欲是人生向上的动力,贪欲使人走向执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老子告诫我们不要过多沉迷自己的欲望,但他也没有否定人合理的欲望。更重要的是从欲望中超脱出来。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1、以德制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警戒: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警戒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微,要警戒贪得无厌。”
国乱,则择其邪人而去之,则国治矣。胸中乱,则择其邪欲而去之,则德正矣。(《尸子?处道》)
译:国家混乱,就找出邪恶的人去掉他,国家就治理了。心中混乱,就挑出邪恶的欲念去掉它,德行就纯正了。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东汉]荀悦《申鉴?杂合下》)
译:在道德方面应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在欲望方面要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道德方面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就会知道廉耻;欲望方面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就会知道满足。
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译:有私欲的人不刚毅,刚毅的人不屈从于私欲。
有所自乐则不为外物所移。([清]李惺《冰言》)
译:心中自得其乐,就不会被外物所牵引。
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莫善于明理。理明则能见义而有以胜其欲矣,理明则能安命而有以淡其欲矣,理明则能畏天而有以制其欲矣。([清]裕谦《勉益斋续丰稿》卷四) 译:修养心性最好就是清心寡欲,清心寡欲最好就是明白事理。事理明白了,就能坚持正义,以此来战胜自己的欲望;事理明白了,就能安身立命,以此来减少自己的欲望;事理明白了,就能敬畏上天,以此来制服自己的欲望。
2、知足常乐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
译:巧妇鸟在深林中做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罢了;鼹鼠在河中饮水,不过喝满肚子罢了。
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译:有自信心的人不能因诽谤和赞誉而改变,知道满足的人不能因权势和利益而被诱惑。
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五)
译:心里知足,常感财物有余;心里贪婪,常感财物不足。
蔬食弊衣,足延性命,岂待酒食罗绮,然后为生哉!([唐]司马承祯《坐忘论?简事》)
译:简单的衣食就足以养命,难道是必定非酒肉罗绮才能生存下去?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明]张居正《张太岳文集》)
译:常常在有财物的日子里,想着没有的时候怎么办;不要等到没有财物的时候,才想着有财物的时候如何风光。
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增广贤文》)
译:有万顷良田,每天也只不过吃几升;有千间大厦,每天夜里只在八尺宽的地方睡觉。
3、以勤制欲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尚书?大禹谟》)
译:能为国而辛劳,能为家而节俭,不自满,不虚伪。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三“怀海禅师”)
译:哪一天不劳动,哪一天就不吃饭。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人生能减少一分,便超脱一分。例如,少交闲杂朋友,便免除了纷乱干扰;少说话,便减少了过失;少胡思乱想,便少消耗精神;少表现聪明,便保持了淳朴。那些不懂得日益减少,反求日益增多的人,真是把自己的一生用镣铐束缚住了。
4、顺应自然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译:所以,圣人把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追求,不稀罕难得的货物;学习众人所学不到的东西,弥补众人的过错,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复:弥补。)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译:欲求没有尺度,没有界线,就不能不产生争夺,产生争夺就会导致混乱,混乱就会导致贫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译:索取有限度,使用有节制,就能常感富足;索取没有限度,使用没有节制,就会常感不足。
5、欲望适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学业,三十岁时就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就不被迷惑,五十岁时就知道天命,六十岁时就能心领神会,七十岁时就能够随心所欲,不会破坏规矩。(有:又。)
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贫与淫,罪矣。不贫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宋]李觏《李觏集》卷二十九《原文》)
译:欲望是人之常情,为何不可以谈?不按礼仪去谈论,就会造成贫困和淫乱,罪孽啊!如果欲望不导致贫困,也不导致淫乱,却说不可以谈论,岂不是残害人的生命,违背人之常情。世俗中的人不喜欢俗儒,原因就在于此。(无乃:岂不是。)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欲望是人之常情,但欲望要适度。知足常乐是一种境界,有多少人因为不知适度,他们为名利,利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私利,最终为欲望所累。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只有不屈从于私欲,才能知足常乐。
[经典学习]三、克制情绪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三国志?魏志?后妃传》)
译:愤怒时能不变样,高兴时能不失分寸,这是最难做的事。
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家庭生活有两句话,即只有宽恕才能心情平和,只有勤俭才能用物充足。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译:嗜好欲望正是浓烈的时候,能够斩断;怒气正是旺盛的时候,能够平息,这都是学问用力之处。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增广贤文》)
译:忍住一时怒气,免除百日的忧患。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增广贤文》)
译:你忍住一句话,就能平息一场愤怒;饶人一次,就退让了一步。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情绪每个人都有,可是并不用要求自己完全不要它,也不用生气自己有很多情绪而控制不了,其实你应该接受它,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情感并且更了解自己。不过,很多人忽略了它,也没有好好的处理它,而让它伤害到别人以及我们自己。其实,当情绪来领的时候,你一定要察觉他,承认它以及面对它,不要逃避或压抑。
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将喜怒哀乐藏在口袋里。不要被情绪所控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你生气或难过的时候,你可以离开现场,然后去做你喜欢的运动,让自己冷静下来并且有发泄的机会。当你冷静下来的时候,头脑比较清醒,到时候再来慢慢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记得要好好去处理而不是逃避或搁置在一旁。当感觉不对时就用幽默化解法--用幽默、寓意深长的语言、表情或动作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绪。
经典学习]四、崇俭戒奢
1、俭与吝
啬于己,不啬于人,谓之俭;啬于人,不啬于己,谓之吝。([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俭》)
译:对自己吝啬,对别人慷慨,叫做俭朴;对别人吝啬,对自己慷慨,就是真正的吝啬。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俭朴是美德,但是过分了就成吝啬,成为猥琐的吝啬,反而有损正道;谦让是良好行为,但是过分了就是恭敬过度,成为扭曲的谨慎,多出于智巧诈变的心机。
2、俭与奢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译:奢侈就会不谦让,节俭就显得寒伧。与其不谦让,宁可寒伧点。(孙:通“逊”。固:简陋,寒伧。)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节俭,欲望就减少,君子欲望少,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就能遵守正道行事;小人欲望少,就能谨慎处世,节省费用,远离罪恶,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一切有德行的人所共有的。”奢侈,欲望就多,君子欲望多了就贪求富贵,背离正道而招致祸患;小人欲望多了就多方营求,恣意浪费,导致家破人亡。所以奢侈的人当官必定受贿,做百姓就必定偷盗。所以说:“奢侈是极大的罪恶。”
俭则约,约则有善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译:节俭就能约束自己,约束自己就有善行出现;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就会产生种种恶行。
3、俭之利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第六十七章)
译:仁慈,就能勇敢;俭朴,就能宽广。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译:谦恭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君子的品德,以虚静的方式养生,以节俭的方式培养品德,只有在淡泊之中才能够明确志向,只有在宁静之中才能达到高远的境界。
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又可养气也。([清]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四《留心集》)
译:俭朴有四种益处:凡是贪婪淫乱的过错没有不是从奢侈中产生的,俭朴就不贪婪不淫乱,所以,俭朴可以培养品德;人享用自然有一定的限度,节约、淡泊是使自己长寿的原则,所以俭朴可以养寿命;醉于浓酒,饱于美味,能使人的神志昏沉,如果是蔬菜和粗茶淡饭,就能使肠胃干净,没有渣滓污秽,这是俭朴可以养神;奢侈者妄为求取,意气卑*,一旦俭朴起来,就会对他人无所求,对自己问心无愧,这是俭朴又可以养气。
俭则无贪淫之累,故能成其廉。([清]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群珠》)
译:俭朴就没有贪婪淫乱的牵累,所以能保全自己的廉洁。
勤能补拙,俭养以廉。([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译:辛勤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俭朴可以滋养廉洁的品质。
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清]魏裔介《琼琚佩语?勤俭》录谭子语)
译:听得少可以养心,看得少可以养神,少说话可以养气。
4、奢之害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称道他人的长处为快乐,以多结交贤明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奢淫乐为快乐,以游玩无度为快乐,以吃吃喝喝为快乐,则是有害的。”
大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可以养德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俭约》)
译:大凡贪婪淫荡的过失,没有不是从奢侈中产生出来的,俭朴就会不贪婪不淫荡,是可以用来培养德性的。
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俭约》)
译:一旦奢侈就会非分地取名求利,志向气节低下卑*;一旦俭朴节约,对别人就会无所求,对自己就会无愧怍,这可用来培养气节。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都具备忧患意识,关怀苍生,胸怀天下。从孟子的“生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征的“居安思危”,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折射着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曲《贞观长歌》不单单讴歌了一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与雄才大略,更赞叹了一代良相——魏征的竭力辅佐与忧国忧民。正是有了这么一批具备忧患意识的士人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民族更加有希望,苍生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怀。
而一代良臣魏征的事迹更让无数观众为之叹服。魏征一生为人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又节俭朴素,家无正寝。他虽为唐太宗的死敌,但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有才之士,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贞观元年开始,一直辅佐唐太宗,使得唐太宗在治理天下的路上多了一位得力向导。
从魏征身上应该领会到三种意识,即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他自贞观始便竭力辅佐唐太宗,犯颜直谏,为唐太宗提供了很多治国方略,劝告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尽了一代良臣之职,为后世树立的光辉典范。
古人尚能如此,今人又是怎样的呢?不可置疑,在这么一个和平年代里,各个岗位上都有兢兢业业的工作者,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青春,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但有的人却不思进取,玩忽职守,甚至作*犯科,导致锒铛入狱,终于身名俱裂,没有好下场。这又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作为党员、领导的人则更应该树立一种以民为本,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的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这样,我们的和谐富强之梦,才能够早日实现。
评语:
该作业中心突出。就整体而言,有论有叙,有据有感,观点明确有自己的思考。但还有些贴子、部分还不够认真。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