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贴内容以古典文化为视角,以经典词句来展开中华十大义理的讨论,发言表达清楚,严肃认真。但对论题的展开似乎理论多于感悟,联系现实方面略嫌不足。
建议:二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吕纪凤
学号291035
1丧期之争
宰予与孔子争辩守丧期限,认为一年即可,否则时间久了则礼崩乐毁。孔子反问他在三年守丧期间食稻衣锦可安心,宰予回答“安”孔子又说“夫君之居丧,食之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就是说君子在服丧期间悲哀之际不思饮食闻乐。但为避免哀毁过度才约期三年。而丧亲之痛岂能以年限可解。故人常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而每年逢节的祭祀正是人们寄托哀思的表达方式又岂是为礼而礼呢!
2祭祀与礼
孔子讲孝涉及各方个面,总而言之“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求按礼行事,对于违礼的事是深恶痛绝的。在《论语八佾》中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祖结束时演奏天子之歌《雍》诗来撤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肃穆的主祭’这歌词哪句适用于三家祭祖的厅堂?”三家以卿的身份而用天子之诗祭祖,这种越礼行为受到孔子的厌恶。放在今天,就是我们的丧葬之事要量力而行切不可只重形式而毫无哀戚之情,这也是孔子所厌弃的。
3孝的作用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就说为人孝悌的人很少有冒犯上级的,造反作乱的从来未有过。因为这二者在古代是大罪不仅会祸及自己还会祸及亲友。做这样的事就不能对父母尽孝,还连累父母。这与儒家讲的孝是相违背的。因此一个孝子会爱惜自己的身体,恭敬的侍奉双亲,对君尽忠,建立功业,来显扬父母的名声。因此讲孝的人是不会做危害社会的事的。对个人而言《中庸》记孔子言“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成为古代圣人典范,受后人的敬仰。因此提倡孝对社会和个人都有良好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美德。
4求仁
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虽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只要你求仁,,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人难达到是因为人的毅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够。孔子曾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鄢而已矣。”既然颜回可以长年累月的坚守人,其他学生偶尔也能做到,那就说人都有为仁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有毅力坚持下来。
5仁与礼
仁与礼都是儒家的信条,它们极小极大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又超越生活。仁可以说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礼是人的躯体,有了仁的支配,礼才有了生命。无仁,礼则只是外在的装饰,失去了礼的本质。就会出现形神分离的现象,如东汉的举孝廉制度。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6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爱慕富贵厌弃贫贱是人之常情,但非以道得之不取不去。要做到这点,人就必须把道与贫贱富贵分清关系,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且“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是说说话悖逆道理,就会有悖逆道理的话回报;财货悖逆情理而来,也会悖逆情理而去。既然如此,安贫乐道又如何?守住廉不正是克制诱惑的体现吗?更何况廉并非贫,而是对待富贵贫贱的一种态度。不知足,贪得无厌必然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灾难,迷失本我。
7毅
孔子一生求仁践仁,不因挫折困苦而退缩。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周游列国十四年,在这十四年中孔子在宋国受到桓魋的威胁,孔子临危不惧“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即天把德降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样?身在逆境却也坚守信念,让人由衷的产生敬佩之情。十四年的游说一无所获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消沉,“归于!归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他想起在鲁的学生,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至晚年也好学不止,曾感叹天不假年,让他研究《易经》。皇天不负有心人孔子一生苦苦地追求,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8无义
子曰“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即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做盗贼。无义在心则做事就失去是非判断,就会仗恃而行,不能扬长为利反而转为祸。
9大义灭亲
卫庄公有爱子叫州吁,宠而不能以义教之。臣石子谏而不用,最后州吁弑君自立,以兵固位结果是不得民心,君位不保。石子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相交深厚求计于石子。石子要儿子与州吁求救于陈国来获得周王的觐见。石子右派人告诉陈国,卫国是小国家,自己也年老无能,二人是弑君篡位的人,请陈国趁机除掉他们。结果陈国人把二人抓住请卫国国派人处理。卫国派右宰在陈国的濮地杀了州吁,石子派管家在陈国杀了儿子。州吁位尊而行不义之事,石厚交友不慎而又不辨义,结果二人是众叛亲离身死异国。石子大义灭亲维护国家安宁,成为一代忠臣。
10知耻勇改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不幸在于不知自己的过错,知道自己的过错勇于过自己就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况且圣贤也非天生造就。西晋名将周处,年少危害乡里被人称为三害而自己却不知。直到被一位老人指出后,痛下决心除三害,杀猛虎除恶蛟,自己也洗心革面成为一代名将。若无羞耻之心,如何知耻后勇。
11不诚无信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信也这样,只有诚才可坚守诺言到底,才会为立下的诺言采取行动,否则就会找种种理由加以推辞。所立下的诺言就成为权宜之计,毫无可信价值。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别人信任。
12无私可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即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也无所谓。他所效忠的是一个国家,而不是对他有恩的某一团体或某人。而我们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符合礼义的前提下去做未尝不可,体现人的感恩之心。但怕的是人拘泥于小节,因小失大,这样我们只能悲哀地说他不智。如果他明知是错却因对方有恩与己而行就是因私废忠,比不智更可恶。
13自省自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人为镜,克己修身则自己就会不断完善自我。“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谦虚自勉,自己就会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有所成。
14效法自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人正是认识到天道公正无私,故不违背天,效法自然,为己所用。并常以自然现象比喻政事。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再如以玉比喻人的品德,等等诸如此类。
15和
和是兼容并蓄,不排除异类。如同天地覆载万物,万物在其间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同时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说不同的因素和谐相处才会产生新事物;相同的因素的累积,是不能使事物获的发展。
- 上一篇:马强文章 二等奖
- 下一篇:第二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网络教育三等奖:李雪梅